發揮考古學的獨特作用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霍  巍

2021年01月29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礎。在文化自信形成過程中,考古學發揮著獨特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充分肯定了考古學研究的重大意義。我們要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體現中華文明的久遠性。以往的文獻記載至多隻能將中國歷史上溯到5000多年前,我們平常所說的中國是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國,大約是指從黃帝時代以來的歷史。考古學層出不窮的新發現,已將中國歷史的遠古時代上溯到距今1萬年左右。比如,我國考古學者從河姆渡文化中發現距今約6000年的古稻遺存,隨后又相繼發現湖南城頭山、彭頭山和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等多處遺址,將我國新石器時代稻作農業的起源上溯到距今1萬年前后,中國成為世界公認的稻作文明起源地。

証實中華文明的同一性與延續性。與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華文明的同一性與延續性不僅通過文獻記載得到証實,而且通過一次次考古發現得到証實。以文字為例,考古發現的甲骨文、青銅器上遺存的金文,証實了漢字至少在商周時代已經成為王家祭祀實際使用的文字。秦代統一文字,漢字正式成為國家統一的文字得到推廣使用。此后,無論漢字的書體如何變化,但其造字、語法等基本體系一直延續流傳。再看其他文明古國,曾經流行過的古文字或者消亡,或者被融入后起的語言文字中,沒有一例像漢字這樣一直作為國家官方文字使用至今。

展示中華文明的創造力。從蜀地三星堆青銅文化到漢唐長安,從三國曹操墓到西漢海昏侯墓,從玉器、青銅器、絲綢到漆器、瓷器、金銀器,一次次重大考古發現都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文物之精美,無聲地述說著一個民族偉大的創造力。今天,中國人民通過與這些千百年來遺存下來的文物進行“對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到自信和驕傲。世界各國人民也通過一件件令人嘆為觀止的中華文物,欽佩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彰顯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和影響力。考古學上的大量証據顯示,在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無論是精神文化、藝術創造還是物質文化,都曾與其他文化有過密切交流,而且這種交流是雙向的,彰顯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和影響力。比如,漢唐以后,沿著絲綢之路,中國的瓷器、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物質文明成果不斷西漸,西方的一些奇珍異寶和建筑藝術也不斷東進。

(作者為四川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29日 09 版)

(責編:孟麗媛、劉穎穎)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