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看戲

王  芸

2021年01月30日05: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夜色中的南方冬野,遠遠地,出現了一片燦亮之境。我猜想,那便是此行的目的地,正唱夜戲的鄱陽縣蘆田鄉徐家村。

  果然,車拐向路邊的小道,穿過田野、參差排列的房屋,隱約有戲音繚繞而至。

  戲音漸漸清晰,轉過一處屋角,眼前霎時亮堂起來。雖然來之前對鄱陽的鄉村戲曲生態已有耳聞,但真正到了現場,還是心神一震。這被四下裡暗寂的田野緊緊包圍著的小小區域,充滿了溫馨和幸福。

  徐家村今年唱的是開譜戲。在有著悠久唱戲傳統的鄱陽縣,凡村中新建或整修戲台,必唱三年大戲,頭年唱破台戲,次年唱開譜戲,最后一年唱平安戲。村民對生活的大小祈願,都安放在這接續三年的大戲中。每一場大戲,足足唱響三天四夜,戲金由村裡籌資、村民捐資,家家參與,家家享受。每到哪一村唱大戲時,村民的親戚朋友會從其他地方趕來,湊一份熱鬧,飽飽眼福與耳福,村民則會樂呵呵地招待著四方賓朋。

  鄱陽,這片緊鄰古代彭蠡大澤的古老土地上,水澤的豐沛和水路的通達,引來了弋陽高腔、昆腔、彈腔,也漫流來南詞、北詞、梆子、浙調的屑羽片音。它們化合鄉音,形成獨特的饒河調,被一代代鄱陽人守護著,至今葳蕤繁盛。在鄱陽,幾乎找不到沒有戲台的村庄,近五百個村,擁有七百四十六座戲台,其中十二座從明、清兩代延續至今。那些木制的翹角飛檐,精描細刻的雕梁畫棟,呈現在時光的塵沙中,想來,須得多少人的用心呵護,才能葆有今天鮮亮如初的面貌。

  那滿場的攤販,多是跟著戲班跑的。他們清楚哪個鄉哪個村在唱大戲。也有的是某一劇團或戲班的忠實“粉絲”,他們跟著劇團或戲班四處轉場,既過足了戲癮,又賺到了養家安生的錢。不知這是否是痴愛看戲的鄱陽人獨有的智慧,由遍地的戲班而衍生出了這種“流動經濟”。還有附近鄉鎮的,騎行幾十裡路趕來看一天戲。餓了就地嗦一碗粉,吃一碗面,吃完接著看戲。夜半戲散,再騎著摩托車回家,路上還忍不住回味戲音,伴著耳邊呼呼而過的風聲哼幾句戲詞。

  今夜唱大戲的,是鄱陽縣贛劇饒河戲傳承保護中心的演員,已是大戲的最后一夜。戲完,連夜拆台裝箱。明天一早,卡車會將一應物件拖到下一場大戲的演出地。從農歷八月十五開始,這個鄱陽縣唯一的專業贛劇團的演出檔期就排滿了。不限於鄱陽縣,附近的萬年、余干、德興都有人來請戲。這一波演出的高峰期,通常會延續到來年正月十五之后。在短暫的春耕期后,再次迎來演出高峰,直到農歷五月歇暑。接著,三個月后再度開幕。就這樣,年復一年。有時,甚至連明年、后年的佳節、吉日的演出,都早早被下定金預定了。

  這是有“戲窩”之名的鄱陽對戲的滋養。不隻建戲台時唱大戲,也不隻大事時請戲班唱戲,村中,若有老人同過五十九或六十九、七十九、八十九歲的壽辰,那也會成為唱大戲的理由,家人們會聯袂請來戲班,唱上三天四夜的“祝壽戲”。許是民風浸潤,如今,一些在外地工作、腰包鼓起來的三四十歲年輕人,也興回鄉合請戲班唱一場“同庚戲”。年輕一輩借助戲音,回報生養自己的家鄉及父老鄉親。

  劇團的掌門人叫張鈺,唱花旦。初見時,她著深色長袍、紅色尖帽,和幾位演員坐在后台的箱子上,年輕得讓人很是意外。這一身裝扮,是為了准備上台充當皂隸一角。每個劇團都印有自己的“戲單”,九本大戲、四個小戲撐滿三天四夜,而通常是由村裡的點戲人在前一天才敲定劇目。每接大戲時,劇團基本上在職演員全體出動。可還是會有臨時缺人的情況發生,這時候她這個年輕團長就得頂上去。與張鈺作別后回到賓館,翻看當地的一本雜志,恰見封二古裝扮相的白素貞,玉面鳳眼,一身素衣蘭花,有令人驚艷之美。再看下面的介紹,正是張鈺。后來又一天,看鄱陽當地文藝演出,穿著“宮裝”的張鈺扮演公主,唱《打金枝》選段,高音處婉轉脆亮,也很是驚艷。

  張鈺其實才三十來歲,卻與搭檔一起,將這個在職員工五十多人的團隊管理得井然有序。那晚,后台的箱籠已大半歸置妥當,冠飾、紗帽擺放在累疊多層的櫃子裡,戲服懸垂一旁,刀劍、馬鞭等道具一字列開懸在架子上,幾隻敞開的箱子裡堆放著小衣和家常衣物,官靴、朝靴、繡鞋與運動鞋、皮鞋躺臥一旁。候場的演員散坐在箱子上。當中年長的,已過七旬。年齡最大的那位扮老生,還有一位拉胡琴的樂師,他們與戲台纏綿了一輩子,老來依然無法割舍。

  戲台一角架設著一部手機,原來正在網絡平台同步直播。這是去年抗擊疫情期間,張鈺想出的一招——借助網絡平台推廣饒河戲之美。大半年時間,就收獲萬余“粉絲”,其中不少是在外工作的鄱陽人。對他們而言,熟悉的戲音裡,有大澤的遼闊,湖水的靈澈,水草的豐茂,蘆花的搖曳,波光的蕩漾。哪怕路途迢遠,那戲音也會跨越遠途,讓眼前的時光變得柔軟起來,因為,那是來自故鄉的深情饋贈。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30日 08 版)
(責編:牛鏞)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