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第一個工作日,一套藍色封面的新書在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旗下40余家書店同時上架,香港第一部地方志——《香港志》的首冊《總述 大事記》正式與讀者見面。這部由香港地方志中心負責編纂的大部頭著作,記錄了從公元前5000年先民活動到香港回歸20周年的7000多年間,香港從自然到社會、從歷史到現狀共6000多條大事。在香港史學界看來,《香港志》的出版不僅填補了香港地方志的空白,也標志著香港在200年后回歸中華民族修志傳統。
眾志成城 填補空白
“地方志是中華民族獨有且歷史悠久的文化瑰寶,它分門別類、系統記述了一個地方的自然與社會、歷史與現狀的資料,被視為與國史並行的另一套修史系統。”香港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總述 大事記》主編劉智鵬說,歷史上有多部地方志與香港有關,但自1819年《新安縣志》問世之后,便再找不到記及香港的地方志。
香港回歸祖國后,有不少有識之士持續為香港修志奔走呼吁。經過多年努力和准備,2019年,香港團結基金會牽頭成立了香港地方志中心,正式啟動香港地方志編纂工作。中心成立一年后,雖遭修例風波與疫情干擾,仍在2020年底將首冊付梓。
《總述 大事記》自首頁起,有長達3頁的贊助機構名單和2頁的參與人員名單,匯集了香港知名機構、企業和專家學者。“編纂這樣一本志書,在香港是史無前例的工作。”香港地方志中心執行委員會主席陳智思表示,香港修志以民間力量為主,能完成這個宏大浩瀚的工程,有賴社會各界熱心支持。陳智思說最令他鼓舞的是,中心成立1年多便已籌集到工程全部預算的1/3,出資支持的企業及機構多達47家。“《香港志》首冊出版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還有余下40多冊的志書,我們有信心於往后7年陸續出版。”
艱難起步 矢志不渝
在為《香港志》首冊舉辦的新書記者會上,多位嘉賓特地向劉智鵬、丁新豹、劉蜀永等《總述 大事記》的主編致敬。在香港社會對地方志尚無概念之時,他們是香港修志最早的倡導者、實踐者,不遺余力投身香港志事業,一晃便是十幾年。
2002年,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的劉蜀永到訪嶺南大學,與校長陳坤耀商談香港地方志。作為學校唯一研究香港史的學者,劉智鵬也應約來相見。這一見,便讓劉智鵬從此與香港志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2004年召開“香港地方志座談會”,到2005年成立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再到2007年成立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啟動香港地方志編修工程。劉智鵬和劉蜀永以及原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等人一步步搭建起研究團隊,希望能完成香港志,補上香港地方志的空白。
香港地方志辦公室成立后的十幾年間,研究團隊克服重重困難,為香港修志做了大量准備工作。“我們不僅編制了詳盡的香港志篇目和參考書目,收集整理了大量文獻資料,還編寫出版香港史志書籍逾30種。”劉蜀永自2005年起便全身心扑在香港地方志事業上,親歷香港地方志一步步從概念到雛形。
編修香港地方志,無論是編審、籌款還是推廣、審計,皆有業界知名人士領銜,參與編撰及審核的專家學者過百位。當從出版社拿到第一本《香港志》時,看到如此精致的裝幀和豪華的參與陣容,劉智鵬的心情頗為復雜,“就像辛苦拉扯一個孩子,歷經種種艱辛,終於看到他成人成才了”。
繁榮史學 正本清源
“修地方志,會讓我們知曉自己是誰,究竟從何而來。”劉蜀永說,地方志有資政、存史、育人等作用,編修香港地方志不僅有歷史意義,更有現實價值。香港社會近些年出現的歪曲歷史的現象讓人痛心,香港志呈現的是最真實的資料,年輕一代可以從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開始,從香港本地的歷史發展,去了解內地與香港的緊密聯系,對加強國家認同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令劉智鵬頗感欣慰的是,奮斗多年,一項主要的成果是提高了香港社會各界對志的認識。“所以過去是我們出去找項目,現在是很多項目會找到我們。”劉智鵬說,大家都開始認識到志的重要性,政府機構和企業團體都開始重視自身史志的編修。他介紹,《香港志》的項目會持續推進下去,其他一些專志項目也會陸續進行,比如今年年底,香港地方志中心將爭取完成《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
香港地方志中心的標識,是以“香港”二字演繹而成的樹根,寓意“尋根”。如今,以《香港志》為主干,各類專項志書為枝葉,香港的歷史與未來扎根於中華大地,越來越根深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