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東英壽—— “漢學研究是我畢生的興趣”

謝宗睿

2021年01月31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東英壽。
  圖②:日文版《唐宋八大家的世界》。
  圖③:日文版《唐宋八大家的風採》。東英壽供圖
  圖④:《新見歐陽修九十六篇書簡箋注》中文版。
  資料圖片

  “他倡導詩文革新運動,他對金石學有著奠基性貢獻,他開創了以詩話體裁進行詩歌評論之先河,他是我心中最崇拜的人……”與日本學者東英壽相識相交多年,每次隻要提到“他”,都能讓這位平日裡略顯嚴肅寡言的漢學家打開話匣子。讓東英壽津津樂道的那個“他”,就是中國北宋文豪歐陽修。在東英壽看來,從中國古代文化研究中獲得的收獲感和愉悅感,是支撐自己多年來孜孜不倦埋首故紙的最大動力﹔而讓更多日本民眾喜愛上中國古代經典,吸引更多日本青年投身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則是他最大的心願。

  “得益於中國考據學的老辦法,來源於細讀中國古典文獻的笨功夫”

  1980年,20歲的東英壽進入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研究室專修中國古代文學。剛進入大學時,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大學三年級的暑假,東英壽前往上海交通大學進行為期4周的短期留學。在實地走訪蘇州、杭州、無錫等中國江南歷史文化名城后,他喜歡上了中國。而真正讓他對中國文化著迷的,則是一次奇妙的土家族之旅。1993年,東英壽作為日語教師被派遣到湘潭大學開展為期半年的日語教學活動。一位土家族教師邀請他前往自己的故鄉訪問,並用地道的土家族儀式熱情接待了他。中國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和風情,讓東英壽仿佛進入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他開始如痴如醉地搜集有關土家族歷史、儀典、語言、風俗等方面的資料,並發表了相關學術論文。

  九州大學的漢學研究在日本頗負盛名,東英壽師從日本著名漢學家岡村繁,養成了勤勉嚴謹、窮根問底的治學態度。他細化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專攻中國唐宋文學。一開始,他隻想弄清楚中日兩國收藏的十幾個版本的《歐陽文忠公集》中哪一版是南宋周必大的原刻本。帶著這樣的問題,東英壽對不同版本的《歐陽文忠公集》進行了詳細對比和考証。歷經10年研究,他獲得意想不到的發現:相較於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版本等其他明代定本全集,日本天理大學館藏版本中有96封書信,是其他版本中沒有的。這一成果得到中日兩國專家的肯定,這96封書信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文史論叢》2012年第一期上全文刊載。

  以此為契機,東英壽對歐陽修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2020年10月,他再次提出新的研究觀點,回答了不同版本《近體樂府》中的歐陽修詞作數量何以出現差異的問題。“所有的成果都得益於中國考據學的老辦法,來源於細讀中國古典文獻的笨功夫。”東英壽這樣總結道。下笨功夫,說來容易,可中國古代典籍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對於外國學者而言,研究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可想而知。他將源源不斷的研究動力歸功於中國學術傳統的博大精深和中華優秀文化的無窮魅力。“千百年前,日本知識分子出於對中華文明的仰慕和渴求,遠渡重洋到中國求取典籍,許多中華文獻在日本流傳至今。作為當代漢學研究者,能夠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貢獻力量,我深感榮幸。”東英壽說。

  “多涉獵一種中國古代典籍,就能多感受到一份獨特的魅力”

  東英壽已經接過前輩的接力棒,成為日本漢學研究中生代領軍人物之一。如何推動日本的宋代文學研究進一步發展,成為他思考最多的問題。

  “每當我踏訪中國古代詩詞中描繪的風景所在地,每當我流連於中國古代先賢曾經居住和生活過的地方,吟詠他們的佳句名篇,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感其所感,思其所思,樂其所樂,憂其所憂。在這種強烈的共鳴中,我越來越深切地體悟到中國古代經典中蘊含的幽深意境和精微奧義。”東英壽說:“漢學研究是我畢生的興趣,我希望能將這份體驗分享給更多日本讀者,吸引更多日本青年投身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在論文專著之外,東英壽正著手寫一本關於歐陽修的通俗讀物,將這位自己心目中的“超級巨星”介紹給日本民眾。

  “多涉獵一種中國古代典籍,就能多感受到一份獨特的魅力﹔多誦讀一位中國古代詩人的作品,就能多體會到一種令人驚喜的新鮮感。”下一步,東英壽還計劃將研究范圍從歐陽修擴大至唐宋八大家。他主持的課題《關於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特色及其受接納過程的綜合研究》已經獲得“日本科學研究費·基礎研究”項目的支持。他說:“在日本,許多中國詩人家喻戶曉,例如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蘇軾等,但還有很多中國詩人和作品有待人們的進一步了解。我將廣邀日本中國唐宋文學研究者共同參與這項研究,同時從中國邀請相關領域專家來日,以提升日本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水平和唐宋八大家在日本的知名度。”

  “如此頻繁密集的學術活動,正是中國學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最好証明”

  近年來,作為日中文化交流尤其是學術交流的使者,東英壽頻繁來往於日中兩國之間。他既是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常客,也經常受邀去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中國高校進行學術交流。2019年8月在北京見到東英壽時,他剛從國家圖書館的古籍堆中冒出頭來,帶著一臉的興奮和滿足說道:“我終於在國家圖書館的宋版古籍中找到了支撐自己論文觀點的有力証據。隻有來到中國,才能有這樣的收獲!”

  在中國,東英壽收獲的遠不止文獻資料,他還與許多中國學者結為摯友,他的學術成果也得到了中國朋友的尊重。而一些中國學者對他學術研究提出的建議,同樣也被東英壽珍視為難得的切磋機會和完善論點論據的他山之石。當前,中國的學術進步之快、學術風氣之盛、學術氛圍之濃,常常讓東英壽感到驚訝。僅2019年8月以來,東英壽就應約先后在北京大學、山東大學進行演講,並受邀分別在復旦大學舉辦的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第十一屆年會和福建師范大學舉辦的中國歐陽修暨宋代散文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研究看法。“如此頻繁密集的學術活動,正是中國學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最好証明。”東英壽說。

  40年的漢學研究生涯中,東英壽見証了漢學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文化影響力日益提升而逐漸在世界許多國家成為熱門研究領域的過程。東英壽對漢學有著深厚的情感,他說:“日本自古以來就與中國有著特殊的文化聯系,研究中國古代經典有助於理解日本文化,這也是日本漢學研究延綿不絕、薪火相傳的動力。”對於兩國文化交流和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前景,他充滿希望。“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裡人。我盼望與兩國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一同仰而望山,俯而聽泉,坐而論道。”東英壽滿懷期望地說道。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31日 07 版)

(責編:燕帥、劉穎穎)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