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我國是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世界文明古國,文物規模和博物館總量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實的文物資源大國。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博物館教育普及,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人民網於5月1日推出“鎮館之寶”欄目,通過對博物館館藏故事的講述,讓更多人從文物中見証歷史、銘記先輩、傳承文化、弘揚精神。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講述“鎮館之寶”《粒粒皆辛苦》(國寶尋蹤融媒工作室)
中國美術館自建館以來,許多載入中國美術史冊的重要作品均首先展出於此、聞名於此。
美在耕耘裡,美在勞作裡,美在我們的心間。在當代的藝術創作中,歌頌勞動、耕耘者的作品數不勝數,作品中的勞動者大都朴實自然,凸顯的是耕耘者的一種內在光輝。比如方增先創作的《粒粒皆辛苦》,表現的是一個趕驢車的老農,停下車把掉在地上的麥穗一粒一粒、一顆一顆撿起來。畫上的老農身著青灰色土布衣服,頭戴白巾,長滿胡須,體現了一個勞動者的滄桑之感。從畫作中的老農形象,可以讓人聯想到汗滴禾下土的勞動場景,也可以感受到農民在收割庄稼時的喜悅。
“要問中國美術館有多少優秀的作品?我可以這樣講,不計其數。每一件作品都有他不同的價值,都反映時代的風貌、藝術家的情懷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
《粒粒皆辛苦》是中國美術館“美在耕耘”展覽中的其中一幅。展覽還通過一系列藝術作品,展現了“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的美好形象,回顧了一代代勞動模范的事跡。他們對事業的“痴”、對工作的“狂”、對得失的“傻”,成為“三牛精神”最生動的詮釋,展示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砥礪奮進的精神密碼。
勞動節到來,耕耘正美!
(配文:連品潔、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