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華】屈原的名字,何以融入中國人的精神血脈?
屈原是中華民族至今還在用傳統節日紀念的詩人,紀念屈原也成為屈原精神與當下有效的連接點,激勵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和實際的報國行動,讓求索精神不斷創造出現實價值。
他是端午節最重要的文化符號和靈魂,他的名字家喻戶曉,每當端午佳節這一天,中國人都以賽龍舟、吃粽子等方式來緬懷他。他,就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
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西漢初年,文學家賈誼、史學家司馬遷先后來到湖南汨羅江河伯潭,他們不是來游玩,而是專程前來憑吊屈原。
到了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也先后來到屈原誕生地湖北秭歸憑吊。李白還為此寫下詩句“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兩千多年后,當代著名詩人、學者余光中從台灣來到湖南汨羅和湖北秭歸,憑吊心目中的偉大詩人。余光中感慨地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藍墨水的上上游是秭歸。我覺得我現在寫詩,是在參加一場接力賽。這個接力棒從屈原傳下來,一路李白,一路蘇東坡。現在傳到我們手上,不能掉在地上,也不能因為傳得太慢而傳不給后人。因為這是整體的民族文化感。”
屈原,何以讓歷代中國文人士大夫如此敬仰?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寫道:“博聞強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意思是說,屈原對外聯齊抗秦,楚懷王當上縱約長﹔對內實施改革,舉賢授能、富國強兵。然而,他的改革遭遇國內楚懷王寵妃鄭袖、上官大夫等貴族保守派反對,秦國也不願屈原等賢能之士促楚國強大,屈原最終遭遇貶官、流放。
流放途中的屈原將自己的個人際遇、腐朽現實以及美政理想、愛國情懷、民本思想等訴諸筆端,完成了由失意政治家到偉大詩人的轉變,成為中國歷史上愛國詩人和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流放途中的屈原得知楚國國都被佔,復國無望,悲憤投江殉國。
屈原的出現,讓中國文學此后從集體吟唱走向個性創作,從現實主義走向浪漫主義,從雅頌貴族唱誦到民間民歌題材,讓中國文人從此有了“騷人”的雅稱。梁啟超如是說:“屈原是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聞一多則說:“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
愛國精神的坐標
兩千多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浸潤著中國人的精神肌理。毛澤東同志曾這樣說:“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聖。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裡。”
與一些知識分子“入則儒法、退則老庄、隱則禪道”不同,屈原心憂家國、情牽百姓、勇於求索、清正高潔,在改革失敗后沒有同流合污,沒有歸隱林泉,也沒有遠走他鄉,而是捍衛堅守著自己哀民多艱的民本思想,上下求索的實干精神。
事實上,屈原及其作品早已成為中國人追求的生活范式之一。
中國人取名素有“女《詩經》男《楚辭》”的傳統。如梅蘭芳、周信芳、戴望舒、朱自清、胡繩、南懷瑾、鄭愁予等不一而足。
不僅人名,行吟閣、求索溪、濯纓台等地名,嘉樹學校、正則學校、靈均中學等機構名,離湖讀騷、芝蘭谷、九畹溪等景區景點名,都出自屈原的詩句。
除了命名,讀屈原辭賦,在歷史上就是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標配。晉人王孝伯說:“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梁啟超說:“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
“中國端午節”的文化符號
在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2008年,端午成為法定假日。
“中國端午節”由湖北、湖南、江蘇三省四地打包申報,分別是湖北秭歸的“屈原故裡端午習俗”、湖北黃石的“西塞山端午習俗”、湖南岳陽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的“蘇州端午習俗”。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端午節”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唐代詩人文秀詩雲:“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起源真的因為屈原嗎?顯然不是。
端午起源有星宿說、圖騰崇拜說、惡月惡日說、卷毒說等求生續命指向,也有后來融入其中的介之推說、伍子胥說、屈原說、曹娥說等向死而生指向。
2010年6月16日,中國端午節成功申遺后的第一個國家節慶活動“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在湖北秭歸屈原祠前舉辦。活動的舉辦回答了“端午起源是否早於屈原?屈原為何會成為端午最重要的文化符號和靈魂?”等系列問題。
2014年,文化和旅游部將“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作為其主辦的唯一全國性端午文化活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於這一傳統節日的禮敬。
2020年的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國家航天局宣布,將我國行星探測任務正式命名為“天問”,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再次引起世界對屈原及其作品與思想的關注。
世界公認的名人
屈原被國際社會關注並認可其實早有記載。
如越南文豪阮攸,在1813—1814年時出使中國,曾赴湘潭憑吊屈原並賦詩多首。其在《湘潭吊三閭大夫二首》中寫道:“好修人去二千載,此地猶聞蘭芝香。宗國三年悲放逐,楚辭萬古擅文章。”在看到越南朝廷腐敗后,他又作詩《反招魂》懷念屈原:“后世人人皆上官,大地處處皆汨羅。”
1972年,毛澤東在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時,以《楚辭集注》相贈。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中國詩人屈原、法國文學家拉伯雷、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古巴作家何塞·馬蒂推舉為當年紀念的世界文化名人。
無疑,屈原是中華民族至今還在用傳統節日紀念的詩人,紀念屈原也成為屈原精神與當下有效的連接點,激勵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和實際的報國行動,讓求索精神不斷創造出現實價值。
(作者簡介:鄭承志,湖北省秭歸縣委黨校研究員。譚兵,湖北省民宗委民族二處處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