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织机织出“五星锦”(匠心独运)

顾  春

2018年06月13日04: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罗群用汉代织机复织“五星锦”。

  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罗群站到汉代织机前,熟练地从头顶拉出一块带齿木板。这是一个机械联动装置,用齿的移动带动勾的移动,再带动综框提升经线。随着他用力一踩踏脚,一部分综片齐刷刷抬起又放下,他拿着梭,全神贯注穿过一根丝线,绷紧,就这样“五星锦”又多了一根纬线。

  5月21日,使用根据2013年成都老关山汉墓出土的西汉提花机模型一比六复原的西汉提花织机,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复织了一块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

  说起来,“五星锦”的复制是几个处处“凑巧”的复杂故事。

  199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尼雅考古工作队在尼雅1号墓地8号墓发掘时,意外发现了这件织有八个汉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锦护膊,引起极大轰动。锦护膊长18.5厘米,宽12.5厘米,带长21.0厘米,采用了青赤黄白绿五色,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还缝缀有白色绢带。这件汉锦应该裁剪过,另有“讨(或诛)南羌”锦残片一片。两者放于一起,合意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或诛)南羌”。“五星锦”经线密度极大,织物纹样复杂,从工艺来看,应为汉代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这件文物收藏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为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可谓国宝中的国宝。

  200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基于尼雅考古队队长于志勇的研究,对“五星锦”的图案进行了复原,取得了初步成果。

  2013年,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西汉时期的提花机模型,同样引起轰动。中国丝绸博物馆牵头成都博物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机构承担了国家指南针项目,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复原了西汉时期的勾综式提花机以及织造技术。提花技术是纺织史上的里程碑,其核心技术就是编制提花程序,把它贮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连接综眼的综线上。而这台实物模型可以由研究人员进行操作,复制出同时期的织物,为汉代织锦的原工艺复制提供了基础。

  201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委托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复制。赵丰和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决定用这台复原的汉代提花机来复制这件珍贵的“五星锦”。

  2017年1月,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技术人员罗群、刘剑前往新疆,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进行了织物信息采集和分析检测。经过对此前研究资料及海内外相关出土文物的比对研究,最终确定织锦的图案及文字还原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誅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罗群和同事龙博据此绘制了意匠图,然后根据设定的文字图案开始穿综。10470根经线,84片花综,2片地综,研究人员历经1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了错综复杂、丝丝入扣的穿综工作。复杂的穿综工作结束后,进行织造,最终成功复制出“五星锦”。

  “五星锦”是目前所了解的汉代织锦中密度最高的,50厘米的门幅里面有1万多根经线,也就是说每个厘米的织物都要接纳两百多根经线。从现场看,1万多根经线分5个颜色,红黄蓝白绿,分立体几层排列,一色在表,四色在后。每次开口,2000多根在上,8000多根在下,蔚为壮观。

  用现代提花机复制“五星锦”的产品之前已有见到。毕竟,用电脑控制的现代科技实力已经足够强大,中国丝绸博物馆也陈列了一台现代提花织机,早上拍的一张照片,晚上已经可以拿到与照片图案一样的织锦。但赵丰说,现代技术虽然先进,但复制的“五星锦”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比如织丝太密,拿在手里非常硬实,不像原物那么柔软。图案更是显得僵硬,而这次复制出来的织物,手感柔软,图案立体,这才是古代织物的水准。

  1万多根经线,在50厘米的门面上织出来,哪怕用明清时的技术,也只能织就窄窄一小段,不可能整块做出来。因此,这次“原机具、原工艺、原技术”的复原工作,等于原汁原味再现了汉代的织锦技术和织造技艺,“这比其他复制方式和复制成果都更有意义。”

  “纺织一直是中国古代的高科技门类。”赵丰说,中国丝绸博物馆将进行后续研究,继续探寻“五星锦”所用蚕丝的产地以及尝试复原汉代织锦复杂而生动的植物染色工艺。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13日 22 版)
(责编:袁勃、白宇)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办好思政课 习近平这样划重点
  2. 小小螺蛳粉做成“三个百亿”大产业(人民…
  3. 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深层逻辑(庆祝…
  4. 博物馆说|记录南京大屠杀唯一动态画面的…
  5. 陈金虎任常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