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形势述评:文化设施免费普惠基层群众--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年终形势述评:文化设施免费普惠基层群众

本报记者  张  贺

2012年12月25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制图:宋 嵩

  当你在电脑上打字聊天时,当你发送短信和亲朋沟通时,当你捧着iPad上网浏览时……你可曾想到,有人正在为无缘这一切而失落和烦恼?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中国和世界。但不是所有人都搭上了数字时代的这趟快车,经济条件和知识技能等因素把一部分人拦在了信息时代之外。

  不过,随着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全面免费开放,情况正在改变。

  今年21岁的辽宁西丰人谭春启中专毕业后来到沈阳找工作,因为缺少专业技能,求职屡屡受挫,临时在铁西区的一家洗车房里打工。小谭决定学电工、考电工证,但四五十元一本的专业书籍令月收入不过千元的他直呼“整不起”,于是他想到了去图书馆借书。去年11月的一天,小谭来到了位于沈阳市万柳塘路的辽宁省图书馆。免费办证、免费自习、免费上网……一系列的“免费”令小谭喜出望外。他说:“我活了20多年,从来没进过图书馆,更不知道图书馆还是免费的,谁都能进。”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2012年10月,辽宁省图书馆推出平板电脑(pad)免费借阅活动,只需留下400元押金就能借到一部平板电脑,内置680种电子书和49个学术视频,可以免费下载省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

  谭春启是第二位拿到平板电脑的读者。此前他曾用手机下载图书和资料,但手机屏幕太小,看不清楚电工符号,更要命的是手机上网要花流量费,他舍不得。谭春启说:“我住得远,老板也不让请假,请一天假就要扣一天钱,不可能老来图书馆,有了pad,我随时随地都能看书,太方便了。”目前,小谭已经考取了“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和“电工技术中级证”,正在向“电工上岗证”发起最后的进攻。有了这3个证,他就能当正式电工了。“我特别感激图书馆。”这位90后的农村小伙子诚恳地说。

  截至今年12月12日,辽宁省图书馆首批500部平板电脑和20部电子书已被借阅一空。

  2011年,文化部联合财政部推动了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免费开放。截至今年10月,全国2952个公共图书馆、3285个文化馆、3413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据不完全统计,免费开放政策落实后,2011年3月至10月,各级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4.27亿,比2010年全年3.28亿人次增长30%。

  出人意料的是,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到馆人数增长最快的群体是外来务工人员和老年人。最受他们欢迎的服务项目就是公共电子阅览室,在这里他们可以免费上网。辽宁省图书馆今年11月抽取1001名最近到馆使用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读者身份信息进行统计,数据显示:沈阳市读者占总人数的52.7%,外地读者占47.3%,其中农民工读者312人,占总数的31.2%,老年读者(60岁以上)66人,占7%。

  业内人士认为,使用图书馆的外来人口和老年人之所以会增加,和免费开放有直接关系。辽宁省图书馆馆长助理姚杰说:“收费和免费之间也许就差一块钱,但就是这一块钱就可能导致读者不来图书馆。”2010年以前,为了控制读者流量,辽图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每小时收费一元,每月使用量约为6000人次。2010年7月取消收费后,使用量迅速攀升至每月1.1万人次。

  “有钱的不是家里有宽带,就是去网吧,来图书馆的大部分都是低收入群体。”姚杰说,这里面尤以在沈阳打工的外地人和老年人居多。“他们是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免费开放给他们的实惠最大,所以不管是不是辽宁人,不管他们的年龄,只要来我们馆,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今年79岁的党征是位独居老人,平静而寂寞的生活令她自称是“孤独的牧羊人”。去年她偶然得知辽宁省图书馆是完全免费开放的,住在北塔的她于是坐了一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到这里。一个月之内,辽图的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教会了她用电脑和上网。一年来,风雨无阻,党征老人每天必到。上上网、看看书、看看影碟、学习俄语,生活一下子变得充实起来。她说:“只有来这里,我才不觉得寂寞。”

  其实,来图书馆的老年人相当一部分是寻求精神慰藉的。一位老人对记者说:“我家里有电脑,能上网,但我不会,也看不懂。孩子们忙,也没时间教我,有时候看他们在网上玩得挺热闹的,我就觉得和这个社会脱节了。在这儿,都是和我般大般的(辽宁方言,意为同龄人),一块儿学,一块儿说说话,感觉挺好的。”辽图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老年电脑培训班非常热门,还有人托她“走后门”当插班生。

  据文化部统计,目前全国公共电子阅览室数量达6200个,年服务人次近1700万。各级公共图书馆拥有计算机近15万台,普遍具有数字资源提供能力。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于群透露,2012年中央补助地方用于公共电子阅览室的专项资金达2.76亿元。

  于群说:“中国面积大、人口多,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而且越到基层,文化资源和服务能力越薄弱,这就需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延伸作用。怎么把这种作用发挥出来?就要靠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字技术跨越地域和资源限制,已经越来越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的突破口。”

  除了公共电子阅览室之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图书馆也是颇受基层群众欢迎的文化惠民工程。今年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10周年,经过10年建设,已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服务网络,覆盖全国60.2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9%),部分省(区、市)正在向自然村延伸。“进村入户”把文化科技知识送到了农民的家里,成效巨大。

  截至2012年12月,文化共享工程培训人次达616万,突破12亿人次的基层群众受益。

  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为弱势群体改变命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目前我国有农民工2.45亿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53亿。相对于他们庞大的人数,能够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还较少。姚杰说:“尽管这两个群体到馆人数增长较快,但和总数相比,还是少的。”她认为,一方面是宣传不够,很多人不知道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是免费的,也不知道有哪些适合自己的项目。另一方面,投入不足也使基层文化单位服务能力受到了限制。姚杰说,有些县图书馆十几年没买过一本新书。大部分县级图书馆的年购书经费只有2万到3万元,只能订几份报刊,买不了多少书。她盼望国家能加大对基层图书馆的投入力度。

(责任编辑:黄维、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