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13年暑期周末黄金时间推出,自8月2日开赛以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掀起一股“汉字热”。32支代表队参赛,比赛以“报听写”的形式进行,选手们比拼“写字”。
选手们面对的是诸多提笔难写,更难记忆的字词,如“骅骝、蝇营狗苟、轩轾、啁啾、溪刻、秕糠、抽抽噎噎”。对此,观众既有批评,更有肯定。批评者认为这种比赛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些“故意刁难人”,但更多的人把这种比赛上升到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的高度来赞颂。与一些网友感叹“中国的文化太伟大、太高深了”,相吻合的是对决赛的描述:15位选手共听写了近七十余个高难度词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通晓古今、方言术语,几乎全部涵盖到了。
然而,纵观一至五轮和冠亚军决赛考题,尽管听写的字词的确涉及天文地理,但还是让人感觉缺少了些什么,即缺少了反映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的字词,无论是古代科技还是现代科技的字词较少,因而这种比赛只能局限在对文字的读写记忆,甚至是局限在古代文化和古汉语的层面,难以借助这种平台传播科技内容,并引导科学思维和创新,至少未能利用这样的平台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
以大文化的观点来看,科技属于文化的范畴,而从应用的观点看,科技是揭示真理和规律,创造财富,改善生活,提升素质的重要工具或武器。尽管汉字听写比拼涉及了一些科技的内容,但还是显得不足。
例如,冠亚军对决的考题是听写“峨冠博带、鸡枞菌、秕糠、珉玉、及笄、伊犁河、瞋目切齿”等词。从大文化范围细分,涉及器物、服饰、文学、地理、科技等,但真正涉及科技的东西不多,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字词完全阙如。这是否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本来就是科技内容不多,还是其他的问题,可以存疑。
即便不考虑李约瑟的7卷27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内容,也可以找到众多反映中国科技内容的汉语字词。字词和语音一样,只是语义的载体,从能说会写这样的载体中,人们更需要的是知道和领悟这些载体所承载的意义和内容。所以,汉字听写不应只是局限于纯粹狭窄的文化,甚至古代文化,更应当包含反映科技这种社会发展推进器的文化内容。
这些内容在中国并非没有,而是随处可见。汉字听写既要看到“耒耜、苎麻、蘼芜、蒺藜子、盐策”之类的描述生产、植物、药物和商业的内容,也应当看得到描绘生态的涸泽(涸泽而渔或涸泽者蝗之原本也)的字词,还应包括反映数学的“径隅”(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堑堵”(直三棱柱)、“糳米”(粟米之法:粟率五十,粝米三十,粺米二十七,糳米二十四)等字词。
当然,这些字词是体现中国古代科技的内容,在今天有古汉语翻译的问题在里面,但是,既然“捍蔽、愣葱、叱拨、裂罅、卮言、识荆、倚徙、鸱吻、公廨、溪刻、凫趋雀跃”等生冷偏僻的字词都可以作为听写内容,反映科技的字词为何不能成为听写的内容呢?
不过,最遗憾的是汉字听写大比拼中,少有现代科技的内容。从实用的角度看,常见的一些最容易出错的字没有出现在考题中,如“黏液”(常误写为“粘液”)、“综合征”(常误写为“综合症”),更有诸多现代科技的词根本就不见踪影。试试看,有多少人能写得出下面一些反映各学科内容的一些汉字呢?
关于生物的,如胸腺嘧啶、腺嘌呤;药物的,如氨苄青霉素、氨甲蝶呤、安瓿瓶;解剖的,如屈戌关节、寰枕关节;生物化学的,如芳烃羟化酶、蒽二酮;物理的,如转动瞬轴、赝规则旋进、惯量椭球、自耦变压器;化学的,如共轭酸、吲哚、倍半萜、甾族化合物;数学的,如椭圆率、半棱锥体;生态和环境的,如雾霾、氯氟烃、海鼬、爱斯基摩勺鹬等。
尽管没有出现上述种种科技内容的字词,但是,可以假设,一旦出现这样的字词听写,选手的表现要么是比写出“噤若寒蝉、韬略、偏袒、棒槌、缜密、殚精竭虑”等生僻字有更佳的表现,要么是表现不佳或根本就写不出来。如果是前者,应当宽慰,至少选手不仅文字功底扎实,而且科学素养较高,也对全民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和科技普及。
如果是后者,即生僻字离人们的距离比科技字词离人们的距离更近,这未必是中国人的福音。如果再钻到孔乙己的茴香豆有四种写法(茴、回、囘、囬)的学问中去,可能中国就离现代化越来越远了。
题图摄影:朱文杰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