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村29号,英式风格的陆幼刚公馆。
岭南传统建筑近代篇之1
岭南传统建筑(亦称“岭南历史建筑”)可分为岭南古建筑、岭南近代建筑、岭南早期现代建筑。从本期开始,我们转向品赏岭南近代建筑。
岭南近代建筑可分为3类:1.基本按照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建造,但部分采用西方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建筑;2.基本按照西方传统建筑样式建造,但部分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建筑;3.采用中西方材料和技术的折中主义样式的建筑。而岭南早期现代建筑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内建造的适应岭南气候、反映岭南文化的现代建筑。20世纪80年代后,岭南传统建筑受到了高层、大空间等现代技术的冲击,岭南早期现代建筑形成的建筑风格迅速地退出历史舞台。
今期,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近现代中国的首个模范住宅区——梅花村。
梅花村曾被称为“岭南第一村”。80年前,这里是国内第一个模范住宅区。据辛亥革命元老古应芬哲嗣古滂介绍,“梅花村”这个名字与南京中山陵十株梅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和陈济棠同时期在梅花村兴建别墅的,还有十数位国民党高官政要,故这里又被称为“广东政治权力的后院”。但如今,除了陈济棠公馆、欧阳山故居被《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列作文物线索外,其他老建筑却无人问津。据资料,1992年梅花村尚存优秀近现代建筑18处,但记者实地考察发现如今仅存5处。
梅花村:国内首个模范住宅区
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让岭南城市广州进入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时期。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孙中山之子孙科任广州市第一任市长。孙科同时是一位规划达人,当时欧美近代城市规划中颇为流行的“田园城市”理论的中译名“花园都市”,就是在孙科的《都市规划论》中首先被提及。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彭长歆指出,孙科的观点或许影响了孙中山,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在广州建立“现代居住城市”,并把广州规划成拥有公园的“花园都市”。
不仅如此,“田园城市”的建设还是中国早期城市近代化的策略之一,而广州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策源地和最早由中国人开始市政自治的城市,被选择作为模范和样板。
1921年孙科致电广东省长陈炯明,建议在城市东郊沿白云山一带的山丘地带拓展土地,进行模范住宅建设,但该计划因为陈炯明“叛乱”而被叫停,直到1927年林云陔任市长时才得以有系统地实施。1927年7月14日,林云陔在第108次广州市行政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模范住宅区”。
1929年广州市第一任工务局长程天固在模范住宅区基础上提出建设松岗住宅区,范围在“东山安老院(即今梅花村省委幼儿园及省委工程队)之南、广九铁路之北、东至自来水塔、西至仲恺公园(即今1路公交车东山总站)”。工务局建筑师林克明完成了全部四种独立式住宅的设计。
和东山其他住宅区不同,松岗住宅区主要是本地官僚政要的居所。1932年,松岗住宅大体建成,广东军政要员包括陈济棠、孙科、林直勉、徐景堂、李扬敬、刘纪文等在松岗住宅区建筑官邸私宅。1932年5月,松岗住宅区更名为梅花村。
新中国成立后,梅花村最初是中共中央华南分局进驻,接着省委、中南局迁入,“文革”中军区迁入,“文革”后退还给省委。
梅花村69号、71号:
曾为天主教安老院
在人们的印象中,民国时期法国天主教安老院就位于现门牌号为梅花村71号的省委机关幼儿园所在地。但据古滂回忆,其实幼儿园东侧,即现门牌号梅花村69号的省委工程队所在地,其实也是民国安老院的一部分。
据《广州宗教志》记载,1913年,安老院由天主教法国安老会会士创办,地址在一德路白米巷口附近。该院宗旨为抚恤鳏寡,凡是天主教徒中年老而无所依靠的老人,均可入院养老。院内分设男、女安老室,可容纳百余人。
记者现场所见,现门牌号梅花村69号的省委工程队所在地内,有一座红砖清水墙的外廊式(殖民地式)建筑,以及至少6座黄色灰水外墙的连片砖木结构简单平房。
梅花村34号:
电影《羊城暗哨》取景地
位于梅花村36号欧阳山故居西侧的梅花村34号,有一座两层半高的独栋住宅。由于时间的洗礼,老房子显得陈旧,白色外墙开始斑驳剥落。老房子阳台采用的波浪纹造型给人以深刻印象,老宅的木窗户仍是当年原汁原味的构件。
梅花村34号最初的主人是谁,恐怕难以确定。这可能是张发奎弟弟的宅邸,也可能是抗日战争中国将领、军事家薛岳的故居。
网友“老沈博园”是梅花村居民,他提到,梅花村34号曾做过华南协作区办公楼。1971年~1972年左右,不知什么原因,这栋楼住了很多黑人(留学生)。原广东省副省长寇庆延也住过此楼。电影《羊城暗哨》曾在此取景,片中多次出现拍摄于这栋楼的场景。
民国时期梅花村历史记忆地图
据1992年《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广州篇》中列出当时尚存的梅花村近代建筑有17项(其中安老院有4项),古应芬、陆匡文、刘纪文、黄素居公馆当时均保存完好,该书还遗漏统计陆幼刚公馆。但据本次实地考察,梅花村近代建筑仅剩5处,安老院、陈济棠公馆、陆幼刚公馆、欧阳山故居、张发奎弟弟故居。另据《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岭南建筑大师林克明1933年设计了梅花村中林直勉、李扬敬、黄居素、蒋光鼐、刘纪文5座住宅,但这次考察发现,5座住宅均全部拆除。
陆幼刚公馆 英式别墅风
梅花村29号并非“肖殷故居”
古滂指认,现门牌号为梅花村29号的独栋建筑就是国民党元老陆幼刚的公馆,陆幼刚的姐姐陆景贤是当时广州市长林云陔的妻子。陆幼刚公馆是一座英式乡村风格别墅,淡黄色的二层洋楼掩映在浓郁的花木林荫下,充满田园韵味。别墅东侧的两层有清水红砖墙和水刷石砌成的外廊,砌法富有装饰性,坡屋顶的屋面瓦是陶制菱形平板瓦,是英式瓦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二楼窗户的顶部抹了圆角,别具心思。
古滂说,当年的老房子除了陈济棠公馆,能得到完好保留的恐怕只剩梅花村29号的陆幼刚公馆。谈及其中因由,古滂说起另一段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初黎子流任广州市长时,陆幼刚之子陆景文在美国做土木工程师,当时市政府计划在环市东路建设世界贸易大厦。陆景文从美国归来进行投资,并设计世贸的基础工程。世贸顺利落成后,市政府把梅花村陆幼刚公馆发还陆家,因此得以保留至今。
“网络上流传梅花村29号是‘肖殷故居’,极不妥当。我希望这次报道能够澄清这个广泛流行的误传。”“省城风物”成员陈晓平表示,据肖殷妻子陶萍《梅花村散记》一文记载,梅花村门牌变动不止一次,而肖殷住的是27号(老门牌曾经先后为20号、4号)。到目前为止没有直接而明显的证据证明肖殷住过29号。就算短期住过,按“名从主人”的原则,29号也只能称为“陆幼刚公馆”。
但是,2012年6月7日,民间文保人士“中国俊才”在其豆瓣相册发布了梅花村29号(也即陆幼刚公馆)的照片,却直接称之为“肖殷故居”。此后,通过网站和纸媒等平台传播,“这个错误结论已造成不良影响。凡读过此信息的人,若非知道内情,都会误认此处为肖殷故居”。
梅花村27号:
梅庐已消失
变身派出所
提起“梅花村”,人们都以为是因为陈济棠酷爱梅花,在公馆门前栽梅成列而得名。然而,近日,辛亥革命元老古应芬哲嗣古滂重游梅花村时,拿出一张老照片,讲述了另一版本的历史。
“如今梅花村27号梅花村派出所就是先父古应芬宅邸所在的位置。”指着派出所的方向,古滂说道,“84年前这里是梅花村1号,梅庐就是照片上的房子。”为何称之为“梅庐”?古滂讲述道,梅花在1929年被定为中华民国“国花”。同年,南京中山陵建成并购进大批梅花在陵园种植,当时古应芬负责管理陵园,中山陵方面把种不完的其中10株梅花赠给古应芬。后来,古应芬将这批梅花带回广州种植。
其时,广州市长林云陔正打算推行松岗的模范住宅区建设。古滂拿出一封林云陔在1930年前后写给古应芬的书信,信中提到,“新住宅区已稍具规模”,还设有派出所,驻有警察20名,治安良好。写信时林云陔搬入住宅区已有两个星期,林市长还亲自作担保向广州市立银行贷款15000元为古应芬建造宅邸。
“梅庐”的设计者是陈荣枝,他正是爱群大厦的设计师。古滂提到,“梅庐”分前后两座,均为两层高,前座是居所,后座特辟为书库之用。古应芬在梅花村的宅邸建好后,就在后花园种植从南京运回来的梅花。后来,古宅也改名“梅庐”。古滂回忆道:“当时梅花村只有我家种植梅花。”
“先父58岁时因罹患牙疾,于1931年不幸英年早逝。我在1930年~1938年就住在梅庐,1938年日军进犯广州时搬离,我前往香港。”古滂说道,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武汉大学调任广州中山大学任校长的王星拱入住梅庐约3年光景,把梅庐作为校长宿舍。新中国成立后,房屋被中南局接收,“梅庐”在上世纪90年代遭拆毁。
文/记者莫冠婷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