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华好诗词》又成收视热点
10月26日,综艺节目《中华好诗词》亮相河北卫视,引起收视热潮。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潮尚未消退,《中华好诗词》又接踵而来。河南卫视的《成语英雄》正蓄势待发,与此同时,第二届“听写大会”筹备工作已启动。 10月29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华好诗词》导演杨宝昆、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东。他们对于围绕汉字、成语、诗词节目掀起的热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百位诗词高手参赛
《中华好诗词》节目组从全国报名者中遴选出100位诗词记忆高手参加比赛,每期邀请6名有较高古典诗词素养的明星艺人作为守关者。比赛设有 “百家争鸣”、“挑兵点将”、“金榜题名”三个板块。100位诗词达人必须通过抢答为自己赢得上场参赛权,上场选手可随机挑选守擂明星进行答题比赛。没有了各种 “好声音”的喧嚣,“好诗词”、“好成语”也并不空寂,支撑起节目的是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学生看,白领看,从事不同工作的人也都喜欢看,家长们则带着孩子一起看。
据杨宝昆介绍,《中华好诗词》节目是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是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多种手段,打造的一档文化普及类节目,旨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营养,借用电视手段,让诗词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希望随着节目的播出,能够掀起全民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杨宝昆还透露了这样的细节:参加节目的明星在电视节目录制间隙往往都很放松,而在《中华好诗词》的候场间里,所有参赛明星都在捧着手机狂背诗词,生怕自己在与选手的对阵中败下阵来。
电视节目回归文化传播
谈到制作 《中华好诗词》节目的初衷,杨宝昆说:“从国人对汉字的热衷程度来看,我相信观众对汉字延伸出来的诗词也会感兴趣。电视毕竟承载着文化传播的作用。 ”杨宝昆认为,从表面上看,这些围绕汉字、成语、诗词记忆的节目掀起了一股“汉语言文字热”,拓展了综艺节目的类型。其实,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是综艺节目喧闹过后对文化传播的回归。
李东则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这类节目受欢迎,说明电视节目与大众文化心态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如今,年轻一代对新媒介技术的操作水平普遍提高,而相对削弱的是人们书写汉字的能力。其实大家内心一直有这样的担忧,那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会因此变得薄弱。
此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成语英雄》等节目应运而生。
李东认为,以竞技娱乐的形式,包含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出去,不失为一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尽管参加节目的观众人数有限,但电视机前收看节目的观众为数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也算是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播活动。
“教”与“乐”平衡
也许如网友所言,“好诗词”、“好成语”类节目是“限唱令”的一种结果。我们也可以把《中华好诗词》、《成语英雄》这些节目看作是益智类节目的新花样,但这些节目取得成功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意义。
近几年,引进亚洲、欧洲各国版权的节目遍地开花,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这些节目不再是引进版。这些节目火了,再次证明以我们丰厚的文化资源,其实不难发掘制作出优秀的原创节目。急功近利的引进版节目往往会带来高收视率,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专家认为,开创此类节目先河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最初也许没有优先考虑收视率,而是针对电脑普及以来人们对汉字的疏离,但这类节目由于在“教”与“乐”方面取得巧妙的平衡,真正取得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必然受到观众的欢迎,高收视率也就不足为奇了。
(来源: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