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日讯(记者 金宗云) 2013年秋拍中,《最后的晚餐》创下1.8亿港元的亚洲记录。当代艺术品频创天价,很多人质疑这种高价背后存在很大的水分,炒作风险很大。对于这个问题,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邀请到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先生和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田原先生做客栏目现场。在访谈中,西沐表示没有明确的证据,不能说这是炒作。同时他认为这也反映出机构对当代艺术价格的焦虑,以及本土资本话语权定价权缺失。>>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先生做客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特别节目“文化消费是什么”。中国经济网王岩/摄
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田原先生做客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特别节目“文化消费是什么”。中国经济网王岩/摄
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西沐在访谈中表示没有明确的证据,不能说这是炒作。他认为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比较低迷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价格较高的一件拍品,从一定的角度反映出机构对当代艺术价格的焦虑。当代艺术市场规模的成长,更多地是靠本土资本和本土收藏家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本土资本与本土收藏家话语权与定价权的主导性是缺失的。
因此,如何培育健康的当代艺术市场?西沐认为本土资本与本土收藏家应提升文化的自觉意识,更好地建立本土资本和收藏家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价值评判体系,从而掌握更多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推出符合民族文化和精神民族文化大背景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这样,当代艺术市场才会走向良性、可持续发展。
请关注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官方微信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