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黄河冰封》1944年。
吴作人《祭青海》 1943年。
庞薰琹《橘红时节》1942年。
孙宗慰《敦煌莫高窟风景》 1940年。
10月27日,“别有人间行路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庞薰琹、吴作人、关山月、孙宗慰西南西北写生作品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展览展出上世纪40年代,四位知名艺术家创作的130余幅写生绘画作品,描绘了上世纪40年代中国西部自然人文的图景,更展现一代艺术家为现代中国美术语言的探索历程。展览持续到11月10日。
上世纪40年代,有一群年轻人在敦煌鸣沙山下的莫高窟中奋力抚摹尘封千年的壁画、为洞窟编号。其中有跟随张大千而来的孙宗慰,也有后来加入的关山月、吴作人。当时,学术界对于敦煌的发现与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改变了以文人画为主体的传统中国美术史观,也为现代中国美术语言的探索与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经验。
此次展览以关山月的艺术探索历程为主线,并选取其同时代的艺术家庞熏琹、吴作人、孙宗慰3人的写生历程作为一个切入点,分四部分陈列这一时期的写生作品百余件,并辅以相关的艺术活动年表、地图、书刊、文献、相片等多种展示手段,力图展现四位艺术家当年在中国西部行旅写生的真实历史。
此次展出作品的创作年代正值抗战全面爆发。一部分知识分子和艺术家被迫迁往大后方,辗转跋涉于桂、黔、滇、川、甘、青等西部地区。他们因避战迁移与旅行写生为一体的契机,重新认识了中国西部。
同样的风景在他们笔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庞薰琹笔下的少数民族风格恬静优美,充满诗意;同样的生活在关山月笔下却让人感到人生的沉重和苦难,《负重》、《农作去》等作品无一不让人感受到战云笼罩下民生艰苦。吴作人的作品吸收了汉代雕刻的风格。
吴作人和关山月曾经在西行途中相遇,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两幅《哈萨克人》的画像,就是他们相遇时的作品。而他们很快就走上不同的艺术道路。虽然展出的这四位艺术家处于同一时代,但其背景各异:或是刚留洋归来,或是从学院毕业,都处于艺术风格形成的时期。而这段在西部的写生创作,对他们的艺术风格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吴作人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是他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对于当时刚刚留法归来的他而言,在1943年到1945年间的两次西部之行,是包含着喜悦、激动、愤怒、忧伤同时又充满着希望和光明的往事,也为他后来在油画民族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为第一个走进贵州苗寨的现代艺术家,庞薰琹西南写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不仅在当时战云密布的环境中给了艺术家短暂的平静生活,而且为其艺术转型提供了充足的养料。由此,庞薰琹走上了其现代主义探索的路径。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