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惠民,让文化消费更接地气
张晓是北京一家公司的出纳,尽管她热爱话剧,但一年下来看演出的次数并不多,“每个月刨去房租、吃饭,工资也没剩下多少了。为避免当‘月光族’,一般我是不会进剧院看演出的,除非遇到我期待了好久的剧目。”不过,刚刚过去的10月份,她和朋友们看了一部舞剧、两部话剧,“最便宜的票才50元,真便宜!”
张晓的“福利”,得益于由市文资办等单位主办的首届惠民文化消费季。此次消费季于9月3日正式启动,历时一个半月,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市民文化消费理念,引领文化消费意愿,激励文化消费行为。据统计,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总成交金额达52.3亿元,累计文化消费达2654.3万人次。
文化惠民,是此次消费季的亮点所在。消费季期间举行的金秋优秀剧目展演,通过首都剧院联盟平台,对演出剧场和剧团实施低票价的演出补贴,其最低票价只有30元。“消费季提供这样一个交流平台,培养观众群,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这是真正的文化惠民。”长安大戏院宣传企划部经理田佳鑫说。
在全市47家影院展开的文化惠民电影展映活动,按每人次30元的标准由政府直接补助,市民只需花5元钱,就能看到《人再囧途之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等优秀的年度国产大片。与此同时,通过1500场的流动放映活动,千余部国产经典影片走进了社区、工地、高校、养老院,使更多人欣赏到光影艺术的魅力。
除了价格惠民,消费季的各项活动在理念上以人为本,内容精彩纷呈,真正受到市民的喜爱。
比如北京家庭阅读季、慕尼黑啤酒节北京之旅、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首届网上惠民文化消费季等活动,人气颇高,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中国木偶剧院副总经理李朋军评价说,消费季带给市民更多的文化选择,“大家可以像逛超市一样来采购文化产品。”
除了传统文化消费领域,新的文化消费形式也在文化消费季展现出蓬勃生命力,其中最大亮点来自电子商务领域。在本届文化消费季全部成交额中,网上成交28.8亿元,占比为55%。这一数据从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一个信息,未来文化消费可能逐步向电子商务方向发展。另外,此次消费季期间推出的文惠卡,更是使市民在文化消费中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