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喧嚣中的静读
这是一个最好的读报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读报时代。报纸是个人与这个世界联系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进入新世纪,新技术的发展让阅读内容和方式大大扩展,报纸已经不是唯一获得信息的来源。新技术在给报纸带来冲击的同时,也让人们的阅读变得碎片化,阅读方式的改变,让很多人不愿意读书读报。如今,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在读报,我们如何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保持阅读精神?
在“读报大国”,这是一种生活
一份报纸两成人看
由于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今年欧美平面媒体继续哀鸿遍野。
在这一片萧条中,日本纸质媒体似乎“免疫了”。如今,在日本的街头、公车和地铁中,仍然能够看到拿着报纸阅读的人。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强迫西方传媒业全面反思经营模式之时,在以科技著称的日本,这种趋势似乎还没有到来。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辜晓进今年2月份撰文称,根据日本报刊发行稽核协会(ABC)提供的数据,2012年1至6月《读卖新闻》主要的早报发行量为9931332份,位居日本乃至世界第一,《朝日新闻》名列第二,其早报发行量为7674406份。如果加上两种报纸的晚报版本,这一数字还会增加。
过去十年来,尽管网络时代的冲击越来越剧烈,但《读卖新闻》的发行量一直维持在1000万份上下。每五个日本家庭中,就有1家订阅《读卖新闻》
日本的主流报纸发行量一直很大。世界上突破千万大关并一直保持到今天的报纸,都在日本。世界报业协会2010年公布的发行量排行榜前25名的报纸中,日本报纸囊括了前五名。
据日本新闻协会2012年的统计,每1000名日本人中报纸的拥有率是478份。《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两大报,分别普及到了18%和14%的家庭。日本2012年一共有主要报纸118种,其中每个家庭拥有0.88份报纸。如此巨大的读报需求,将日本称为“读报大国”并不为过。
本月,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日本《读卖新闻》迎来创刊149年。这份从地方小报起家的报纸,在过去近20年里,一直维持一千万上下的发行量。尽管和其他国家的报业一样,日本报业也受到网络时代的冲击,但在“每1000个成年人近一半读报”的阅读文化背景下,日本报业依然保持了舆论界“龙头老大”的地位。
读报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电子时代的浪潮中,日本民众为何还能对报纸保持忠诚?
在今年9月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林香织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对于达到一定年龄的日本成年人来说,报纸不仅意味着获取信息的媒介,而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是一个日本成年人,早上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常常是去邮箱里面拿报纸。傍晚,当晚报送来之后,再浏览一下头条新闻,看看今天发生了什么大事。
很多日本报纸一天会发行两次。除了早上的报纸,傍晚5点左右还会有晚报版送入订户家中。
日本公务员森对新京报记者说,他家中常年订阅《日本经济新闻》。
在森小的时候,家里曾经订阅过两份报纸。在贸易公司上班的父亲上班时带一份报纸出门,他和母亲、弟弟三个人在家里也要看一份。
“每个家庭订阅2-3份报纸也很常见。”森说,“如果我爸爸不自己带报纸,他上班的时候,坐火车之前要买报纸。很多日本人上班的路程要花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这个过程中他们都会看报纸。”
森说,一直到现在,他的父亲仍然认为报纸是他获得新闻的主要方式,因为至少就经济新闻来说,电视上的新闻太浅显了。“现在的日本街头,仍然有很多人看报,特别是四五十岁的人,一般不用手机看新闻。”森说。
日本人爱读报,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的一道人文风景,尤其对外国人而言。有人戏言,清晨在日本的城铁、地铁上只能看到两种人,一种是抓紧时间打盹的人,另一种人就是看报的人。
在东京、横滨这样的大都市,许多上班族都住在郊区,这样他们每天有大量时间会耗费在城铁上。在这段时间,看报也就成为主要的消磨时间的方式。
“信息化时代更需深度阅读”
面对新媒体的压力,日本报业的重要对策是——“网络付费”。
据蒋丰介绍,日本报纸在报纸和网络的结合上,做得比较好。日本将新闻分成一流新闻、二流新闻和三流新闻。一流新闻是一些及时的时政新闻,这些新闻如果想在网上看,要么成为网络会员,要么就只能看一个大概,想要看全,就要交费。二流新闻一般是社会新闻,三流新闻是娱乐新闻,往往不需要收费。这种分门别类的方式,既维持了网络的读者群,也促进了订阅。
“日本报业宁可增加很多投入,也拒绝免费。”蒋丰说。
但是,日本报业在迎合新媒体的同时,对传统模式依然“保守”。谈到网络媒体对报纸的冲击,日本一家电子公司的职员小野智美说,她会看手机上的信息,但不会放弃读报纸,“我想,越是在信息迅捷的时代,人们越是需要深度阅读,需要留给自己更多思考的时间。”
日本专刊作家佐藤清文撰文称,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递会变得更加迅捷,但另一方面,也会让信息变得碎片化,这让受众往往难以把握新闻事件的全貌,而报纸能对这些事件进行更全面、更深度的报道,对这一类信息的需求并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减少。
他们读报吗?
英国
传统让人们热爱读报
英国是近现代报纸的发源地之一,许多著名报纸都产生在这个国家,一百多年来积攒的阅读习惯让英国人在数字时代也不忘读报。
英国是现代报纸发源地之一,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报纸都产生在这个国家,一百多年来积攒的阅读习惯让英国人在数字时代也不忘读报。
尽管英国报业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面临着艰难的形势,但长久以来形成的读报氛围却仍不减当年。数据显示,15岁以上英国人中,59%男性和50%以上女性每天都要看报。英国有6000多万人,日报日发行量近2000万份,是报纸人均拥有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英国几乎每家都订报纸,很多家庭还不止订一份。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到门外取报纸,上下班途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也必看报。
除了订阅,英国报纸的零售量也很大。街头报摊并不多,报纸大都是通过超市、书店以及24小时的小杂货铺售卖。
曾在伦敦留学的陈女士对伦敦人爱读报印象深刻。“学校里读报的氛围也很浓,经常可以在餐厅里看到大家读报纸,也经常看到拿着报纸去上课、参加讨论的同学。”
更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地铁里,几乎人人一张报纸,专心读报。伦敦地铁是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英国报业充分挖掘人们上班途中这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目前有两份免费在地铁里发放的报纸《地铁报》和《伦敦标准晚报》。
长久以来,英国报纸形成了固定的读者群,以至于有人说,如果做社会调查时不方便问收入和立场,直接问他喜欢读什么报纸就可以了。
英国电视剧中曾经这样调侃英国报纸:《每日镜报》的读者自以为他们在管理这个国家;《卫报》的读者认为他们应该管理这个国家;《泰晤士报》的读者是的确在管理这个国家;《每日邮报》的读者是国家管理者的老婆;《金融时报》的读者“拥有”这个国家;《每日电讯报》的读者是曾经管理过国家的人;而《太阳报》的读者根本不在乎谁管理国家,只要“三版女郎的胸部够丰满就行!”虽然是戏谑之词,也可看出各家报纸独特的读者群体。
美国
年轻人爱读电子报
报业所面临的困境并非美国人不愿意读报。调查显示,51%的人称他们非常喜欢读报,但是读报方式发生了改变,从纸质报纸转移到了数字平台上。
“我的父辈有读报习惯,但我通常浏览在线新闻。只有看到手边有报纸,比如酒店提供的报纸,我才会读一读。”在通用公司工作的美国年轻人凯文·沃格林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尽管他在学生时代也是校园报纸的主办者,但毕业后的他却很少阅读纸质报纸了。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美国报纸的日子愈发艰难。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对全美读报习惯做了调查,调查显示,过去十年内,美国阅读纸质报纸的人群比例已经下降了18个百分点。2012年,经常读报的人群比例是38%,在2004年,这一比例是54%。
美国报业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发行量下降,广告额下降,员工数下降,是很多报纸面临的困境。报纸不断易主,著名大报《华盛顿邮报》也被做网站的收购了。
加州大报《旧金山纪事报》几乎不能维持经营,赫斯特公司发表声明说,《旧金山纪事报》的财务状况迫使该报大幅削减运营成本。如果赫斯特公司决定关闭该报,旧金山将成为美国最大的没有主要英文日报的城市。
对此,《环球邮报》评论称,“如果新闻业在美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走向衰落,这是一种不祥之兆。一个多世纪以来,报纸一直被作为一种公民良知,通过制约腐败、培育责任或仅仅是让公众知情,在促进民主理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报业所面临的困境并非美国人不愿意读报。皮尤中心的调查显示,美国人仍然和往常一样,“享受”读报。51%的人称他们非常喜欢读报,但是读报方式发生了改变,从纸质报纸转移到了数字平台上。以《纽约时报》为例,55%读者主要从电脑或者移动终端上读报。而在《今天美国》和《华尔街日报》这两份报纸身上,这一比例分别是48%和44%。
前景
老牌报纸向数字化转型
据美国新闻业年度报告显示,从2007年起,报业第一次有了乐观的理由。数字付费计划正被美国1380家日报中的450家接受。
对于报纸地位的变化,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给出这样形象的比喻,他说:“铁匠悲叹自己没有办法在铁路时代卖马蹄,但是并不会使他们的马蹄更受欢迎。那些学习变成机械师的铁匠才会保住自己的饭碗。”
事实上,面对报业转型的浪潮,很多媒体已开始新的尝试。在英国,既有免费的地铁报,也有收费的《泰晤士报》网络版。而《卫报》已走在关掉印刷机的路上,在“数字化优先”的战略下,《卫报》高管说,数字版的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将成为《卫报》的使命。另一老牌报纸《金融时报》也宣布明年将更多人力物力投入到数字媒体上。
对于美国报纸来说,《纽约时报》是付费模式的成功代表,此外,新媒体的冲击也催生了《赫芬顿邮报》这样完全的“互联网报纸”。
胡泳认为,报纸是为其他媒体设定议程的媒体,因此有存在下去的理由,“报纸不仅是信息提供者,如果极端些,甚至可以说,如果漏掉重要报纸的一篇文章,就相当于失去以另一个角度看待世界、与世界发生联系的方式。”
(来源:哈尔滨日报)
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见证人丨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邀请改革开放40年以来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大家,分享其求艺之路的艺术探索与思想感悟。
【详细】
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
人民网文化频道与“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媒体团一同实地走访六大书院,深入挖掘书院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讨书院参与地方及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贡献,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