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课2014》引发的“民国热”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民国老课本类图书行列中,最近又添一套新书——江苏中学语文教师王星和《读库》合作编辑出版的《日课2014》。“从清末民国的万千课本中选出365个碎片,放在一起,还在闪光!”正如王星的介绍,这套书采取“一日一课”的形式,荟萃民国老课本精华,自11月19日开始销售,不料不到半月时间里首印一万套即售罄。“读库丛书”淘宝店3日的数据显示,加上近几日的再版预订量,近11300套图书已被读者下单。
市场这般火热,一边是读者叫好、抢购,一边也有人就此反思:民国童蒙读物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适合当下的儿童教育?《日课2014》一类图书,从整体来看是收藏价值、文献价值更高,还是靠阅读价值、文学价值取胜?
挑什么?
人文启蒙和道德规范是适合当下的
“从2010年开始图书市场出现民国老课本的潮流,很多人把民国的东西直接拿过来翻印,我一直不太赞成这种做法。”王星对记者说,民国课本良莠不齐,他希望把民国老课本中适合当下的东西挑出来。
王星将范围定在1902年到1937年出版的涉及国文、修身、社会、常识等多个学科的上百种教科书中。去年,他和《读库》便尝试制作了《日课2013》,但感觉不太理想,又花了一年时间补充完善。最终形成的《日课2014》分春、夏、秋、冬四册,并采用一日一课的体例,与2014年的日历紧密结合,针对幼儿园到小学三四年级的小读者群,内容以生活实物、花鸟虫鱼、哲理常识、故事及游戏为主。
至于什么才是适合于当下的东西?王星指出,这包括人文启蒙和道德规范,“人文启蒙,在于家国意识、亲情友爱意识;道德规范,在于社会良知,公道良心。都无关政治,只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其实这些内容可以总括入传统文化。不厚古薄今,求古为今用”。
王星最喜欢的一篇课文是《蒙学读本全书》中的《入学歌》:“春风至,杏花红,母命儿,去发蒙,儿勤读书母自喜。弟弟妹妹花下戏,花下不可戏,伤花失母意。”在他看来,它没有告诉孩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是教孩子一种亲情的意识,比概念灌输要好多了。
农耕文化痕迹多?
以《日课》的形式保留和普及传统文化
每当民国教科书、童书被重新发掘、结集出版时,总会有相当多的人发出疑问:“这些农耕社会的文本适合用来教育现在工业社会的孩子么?”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梁艳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类似《日课》这种书,作为人伦教育以及修身与行为规范的教育是有效的,可以帮助幼童从小培育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同时,她也表示,当年的乡村伦理如今已不复存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乡村里大量留守儿童不知父母为何,亲情缺失;城市又是天天叫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泯灭儿童天性,逼着儿童学各种技艺。乡村伦理很多不适合现在都市和农村,古城都拆平了,人们到哪里去找家乡?”
王星对记者坦承,自己很赞成梁艳萍的观点,也觉得《日课》有太多农耕文化的痕迹。“我们需要用老课本的编辑思想和编辑态度,去重构现在的儿童读物。当然,农耕文化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用《日课》的形式来保留和普及,或许是《日课2014》的意外收获。”
王星认为,单纯沉醉在老课本里对当下没有任何好处,最重要的还是当下能够创作出符合工业社会的绘本。
收藏价值高于文学价值?
大量民国童书如今看来毫无价值
近年来,“民国热”一直未降温,带动了人们对民国童蒙读物的重视。为什么《日课2014》会如此热销,王星觉得首先是“它能够让大家得到启示”,还有这种做成笔记本的形式相比其他老课本更实用。
“民国时期,虽然已经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但传统尚未割裂,一些传统道德、优良品质、淳朴的民风都还依然存在,并在民国童蒙读物里仍有遗留,这些体现着人文关怀(同时也有人性压迫的成分)的东西还熠熠生辉。《日课》即是选取这些温馨的细节、场景,洋溢着童趣、童心,可以说是很有创意的作品。”作为出版同行的民国儿童文学研究者梅杰如此评价道。
不过,民国童蒙读物乃至民国儿童教育的整体质量真的那么好吗?梅杰对此却是评价不高,认为大量民国童书在今天看来毫无价值,已落后于我们这个时代。
在他看来,《日课2014》一类的民国童书,整体来看依然是收藏价值、文献价值高于阅读价值、文学价值,“今人不必大惊小怪,只是我们已经离那个似曾相识的民国太远了”。
(来源:哈尔滨日报)
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见证人丨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邀请改革开放40年以来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大家,分享其求艺之路的艺术探索与思想感悟。
【详细】
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
人民网文化频道与“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媒体团一同实地走访六大书院,深入挖掘书院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讨书院参与地方及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贡献,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