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人:这个时代复活李白、杜甫没什么意义

2015年01月20日10:07  来源:北京晨报
 
原标题:古体诗人:这个时代复活李白、杜甫没什么意义

  李之柔: 别署知柔,斋名三得草堂、无住轩。书法家、作家、古体诗人。

  在路上遇到李之柔,你不会想到他是诗人。

  李之柔写剧本、做杂志、办活动、策划出版,此外,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忙碌如此,却笔耕不辍,他的诗多以手机短信方式在朋友圈中流传。在这个把文章拆成单句就能称为诗的时代,李之柔却执著于古体诗,它有格律、平仄束缚,此外,还有一分只能意会的优雅。

  《儒林外史》中有一句诗,即“桃花何苦红如此”,其味寡淡,可加上一个“问”字,成“问桃花何苦红如此”,立刻便有了境界。而问与不问间,正是中国人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传统与坚守。

  在忙乱的城市中,谁来体会这份曲折?在拥挤的上班路上,谁又来得及感慨?当时代拒绝了诗意,谈诗就是件太奢侈的事。但,李之柔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也许,生活不再需要李白、杜甫,可它始终需要唐诗宋词的韵脚。

  写古体诗

  比踢足球容易

  我是河北望都县人,原来学理,计量专业,算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毕业的那拨儿人,当年这个专业实实在在 “火”过几年,可我一毕业就离开了,因为更喜欢文科。

  喜欢文科,缘于父母、姥爷喜欢,我从小受到他们的影响。他们买了很多书,所以我上学时偏科,每次考试,别人忙复习,我却直到前一天还在看小说。

  幸运的是,我父母很达观,对我基本“散养”,但要求我写好字、口才好、能写文章,因为这是最起码的修养。

  接触古诗,大概是四五岁时,看报纸上有《悯农》,就是“锄禾日当午”那首,觉得好玩,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画面,让人浮想联翩,所以就背了下来。后来“批《水浒》”,看到书中宋江写的《西江月》,也很快记了下来,那时家中还有“供批判用”的李白杜甫诗集,心想“如果自己也会写,那该多好”,就这样,我开始摸索着写诗。

  像许多刚开始写诗的人一样,那时我也很喜欢李白,一直持续了10多年,后来觉得他的作品太闹,与我的性格不相符。

  后来我接触了佛教文化,这对我产生很大影响,佛教思想很深邃,但公案、偈子等偏直白,再回头看诗词,才发觉陶渊明、王维等人的高明,他们的诗能让你慢下来,而所有好的生活,其实都应该那样缓慢。

  我写古体诗比较保守,用平水韵,其中很多古音与今音不一样了,所以很多字只好舍弃,这样写起来难度大大增加,可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好的艺术源于对困难的克服,必须戴着镣铐跳舞,这是没办法的事,关键看你喜欢不喜欢,只要喜欢,就没什么难度,它肯定比踢足球、游泳容易多了。

  我真正系统学古诗时,其实也已经十八九岁了,《唐诗三百首》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很高明,它不要你背,只要你熟读。因为诗词不是经典,经典需要背,背了下笔才活,而诗词不用背,背了反而会受束缚,诗言志,千万不能做作,一拿出“我要写诗了”的劲儿,那就不对了。

  所以直到现在,忙碌一天回到家,我也会读读诗词,读出声来,我觉得,这是一种享受。

  文化首先要接地气

  迷恋于古诗,要感谢我的中学老师,他号召同学们向我学,他说:人这一辈子,总要干点不着调的事,不能太现实。事事都追求意义,那就没意义了。

  相比之下,今天语文教学有点太死板,课本上有一道题,叫“春天来了什么样”,学生答“花开了”、“树发芽了”都算对,可有的孩子说“点燃了五颜六色的灯”,老师立刻斥为“胡扯”,其实,后者的答案更有诗味。

  写古诗这事,就是慢慢写,有了点小意思,就会想写得更好,就会主动去找规矩,不能一上来就拿一大堆规矩来套。

  今天一谈复兴传统文化,总有人在钻牛角尖,其实传统也有优秀和不优秀之分,未必都对,况且,传统与当下是统一的,并非对立关系。

  所谓“文化”,“文”的本义是花纹、纹理,“化”的本义是变化、改变,可见,文化首先要吸引人,要让大家舒服,要“与时偕行”(此说见于《易·损》,后蔡元培将其化为与时俱进)。不能一提传统,就是不接地气。

  比如茶文化,说得太高太玄,百姓怎么认可?人人都在喝茶,大谈天人合一、茶禅一味,只能让大家感到不舒服。传统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来融入,没必要高高在上,否则说教味就太浓了。

  比如网上流行一段话,认为“人文素质的四个特征是:1、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修养;2、无需提醒的自觉;3、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4、帮助他人的善良”。这其中有明显的逻辑错误:不能根植于内心的,能称为修养吗?需要提醒的,能称为自觉吗?毫无约束的,能称为自由吗?从不去帮助他人,能称为善良吗?

  可见,这些话不过是在同语反复,如果连“文化人”都说不清、搞不明白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文素质基本特征时,所谓“梦想成真”,又怎么可能?

  这个时代

  复活李白没意义

  对于古诗词,不少人有一种焦虑,觉得它渐行渐远、斯文难复,其实这种焦虑是多余的。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让大家开心的东西越来越多,并无高尚、低俗之分,懂之乎者也,也不就高人一等。文化的好处,无非是旅游时站在同一景观前,懂绘画的人能看出色彩、层次,懂诗词的人能联想到其中典故,体会更丰富、快乐更多而已。

  我与诗人朋友们交流时,很少谈诗,毕竟这只是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没必要太当一回事儿。不能把自己定位为文化,把别人定位为“三俗”,这和有车族高谈气缸发动机,而无车族一头雾水,并无本质区别。

  在多元化时代,希望几亿人民都去背诗,都去当诗人,这不现实。一次我去意大利,看某市政府旁有个雕像,问当地建筑师雕的是谁?他问了一圈,也说不明白,我回来查资料,才知道是达·芬奇,可见传统消逝带有普遍性。

  谈起古诗,人们立刻会想起许多前贤,其实古人未必高于今人,但现代人相对浮躁、急功近利。一次我去上海出差,路过一所老年大学的书画展,本没想看,可扫一眼就被作品“叫”进去了,那种干净、纯粹、宁静的古典美,在今天很难遇到。可他们能这么画,也是因为生活无忧。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虽有诗意,却很难静下心来去做,就算每天写一百首诗,仍然无法养家,这让人怎么专注呢?大环境如此,所以我们应该去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学习李白、杜甫,绝非要复活他们,因为就算复活了,也没什么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我反对拿唐诗宋词与当下比对,因为没有可比性。面对生活压力,通过古诗,调剂一下心境,让生活变得更好一些,也就足够了。

  活在当下,无需特别焦虑,只要坚持“平常心,本分事”足矣。什么是本分事?就是面对父母,做好儿子,面对妻子,做好丈夫,面对孩子,做好父母,面对老板,做好员工。

  现代社会诱惑多,让我们失去了自律精神和规矩意识,当然,缺乏规矩、没尽到自己的本分,也有外在因素。一个剧本,本应写两年,可妻子儿女谁来养活?只好粗制滥造,几个月交活,这对社会固然太不负责,可对家庭却负责了。

  学古诗要从一流入手

  今天喜欢读古诗、写古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难度很大,因为社会环境和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说格律诗不难,无非就是起承转合,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然后注意虚对虚,实对实,尽可能用平水韵,因为新韵还不是特别成熟,这是规矩。规矩很重要,做艺做人都是如此,随便分行、歇斯底里、无病呻吟、意象混乱都不能成为好诗,既然叫格律诗,格律就是规矩,要遵守。

  但是,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破的。诗最重要的是气韵、境界,立意要新。有了好词句,就可以不受约束;关于学习写诗,其实我并不赞成人人都学、都背。学诗,喜欢最重要,喜欢了再去学,没有必要为了成为诗人去学。假如你喜欢的话,我建议的学习方法与前人大致是一样:先熟读,不必死记硬背,只要读熟,体会就出来了,开窍了就会写,体会很重要,这有些像佛家参禅悟道,靠书本、理论是教不会的。不要迷信勤奋,方法正确最重要,乾隆皇帝写得多,几乎没有好诗,你天天写八百遍,也是错的。

  读诗不要读当代的,读古人也要读好诗。所谓“取法乎上,或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学第一流的,即使学得不到家,还可以保住第二流的水平。当然,现代人也有古诗写得好的,比如郁达夫、聂绀弩。

  以我个人的喜好,不妨先熟读王维的几十首五言律诗、绝句;再读一读李义山的律诗,杜甫的律诗读三五十首即可,王昌龄、李白的七言绝句再读个百十首,现在是快餐文化,诗词太长了,读者没有时间消化。如果还想提高,我建议去读陶渊明,读《古诗十九首》,最后上溯到《楚辞》、《诗经》。

  陈辉/文

(来源:北京晨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