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艺师竞技:一项比赛激活一门职业

2015年01月21日08:23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香艺师竞技:一项比赛激活一门职业

   原标题:香艺师竞技:一项比赛激活一门职业

   在轻柔舒缓的古乐中,身着传统服装的香艺师们,将研磨好的香粉以“君臣佐辅”的比例调匀,制作成硬币大小的沉香片再点燃,伴随着缕缕青烟,清幽香气四散开来,沁人心脾。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比赛选手们还要凭视觉和嗅觉,在30秒内分辨出香材的产地。在上个月落幕的2014中国(东莞·第五届)国际沉香文化艺术博览会上,主题活动之一的第三届全国十大香艺师大赛中,不少“香迷”感叹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赛给人以“视觉冲击”:“原来沉香不仅能在嗅觉上给人以香的享受,沉香艺术还能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事实上,从制香到品香,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暗含诸多学问。只有懂得如何凭借灰、炭、火的控制,使香品发出美好的味道,表述出完整香韵的人,才有资格担任香艺师(炉主)。

  从2013年12月启动首届比赛起,全国十大香艺师大赛已进行到第三届,这项由广东省沉香协会主办的创新性赛事,填补了中国内地香艺业赛事的空白,每次开赛都得到上百名参赛者的积极响应,经过笔试和现场决赛等环节后,得分最高的前10名将被授予当届“全国十大香艺师”称号。广东省沉香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些赛事,推动中国统一标准的香艺制度及行业规范,传承中国香道文化。

  正因为有这个全国性竞技大平台,香艺师这个原本非常小众的职业,其价值得以被重新发现;由广东省沉香协会主办的全国十大香艺师大赛被业内誉为“一项比赛激活了一门职业”。

  高级香艺师看沉香能辨产地

  品香、斗茶、插花、挂画,并称我国古代的“四大雅事”,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历史变迁,茶道与花道依然得以承传,而香道却被冷落了,甚至一度在中国濒临失传,出现了文化断层。以至于当代不少年轻人都将其看成了“外来”文化,以中国台湾甚至日本为正宗,却不知其故乡就在中国大陆。

  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国香文化的复兴,香道也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而原本“冷门”的香艺师也开始逐渐受到推崇。

  香艺师,是传播和推广中国香文化的使者,承担着制作香品、鉴赏香料、示范香仪、表演香艺、交流香文化的重要职责。

  为挖掘更多有精湛技艺的香艺师,弘扬传统沉香文化,广东省沉香协会特意将“全国十大香艺师大赛”作为一个重点品牌持续打造,该比赛已进行到第三届。

  整个大赛主要分初赛和决赛两个环节,在初赛时间,评委就遴选进初赛的35位参赛选手的文化知识(笔试)和香篆进行打分,分数前20名的优秀选手进入决赛环节。决赛又分为辨别香材、创意香艺两个环节,其中,创意香艺分为仪容仪表、香席布置、操作、创意、时间和香气6部分。

  其中最考验参赛选手的,是仅凭视觉和嗅觉,要在30秒内分辨出香材的产地。据主办方介绍,尽管沉香“貌不惊人”,但气味却大不同,也能闻出酸甜苦辣。

  依据识别产地的“能耐”,能够将香艺师划分成“三六九”等。初级香艺师需掌握“识香”——认识香品的名称、产地、味道;“辨香”——分辨香品的真伪等。中级则需掌握“用香”,包括用香的时间、姿势、步伐、香炉和香品放置、礼仪等;“合香”,将相得益彰的不同香品组合,产生更美的香味等。高级则要求香艺师看到一块沉香,就能说出这块沉香的产地、知道它是生长在山上还是山下,沉香树伏倒后,是埋在了土里还是浸泡在水中,它的香味如何,适合什么样的人使用等。

  这样的解说,惊呆了场下的“香迷”。比赛刚一开始,期待已久的“香迷”们无不竖起脖子,仔细静候台上选手们的一举一动,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环节。

  保持平和冷静心态制香很重要

  第一个回合,就让不少参赛选手们“抓耳挠腮”。据悉,笔试环节主要考查了参赛选手们的文化功底,既涉及沉香历史发展、种类、产地等,还从古代诗词作家创作的大量沉香作品中抽取几篇经典填空,如包括苏轼(《和拟古九首》之一)的“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和”。

  出乎选手意料的是,笔试题目与现代生产生活紧密贴近,还考查了沉香的药用等产业开发知识,部分参赛者首次碰到此类题目,直到30分钟的考试时间已过,才匆匆交卷。

  在篆香比赛环节中,选手们从各自的竹制花篮或木质小提箱中,一一取出香筷、香压、香勺、香拂、香夹。选手们首先是调香,将研磨好的香粉以“君臣佐辅”的比例调匀备用,再用香筷打散、打匀,并用香压轻轻地压平,再将香拓搁到平整的香灰上,取刚调好的香粉到香拓上,再拿香拂轻扫,用香粉填满香拓上的纹饰。最后,用香夹将香拓夹起,用打火机轻轻一点,香就点着了,袅袅青烟盘旋而上,整个现场顿时香飘四溢。

  “整个过程都需要小心翼翼,按什么样的比例配备出来的作品才能发挥最好的香气,没有现成的答案,全凭选手们的自我感觉;整个过程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把香粉吹散了。总之,在制香的过程,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很重要。”一位参赛选手说。

  决赛过程中,20位香艺师为现场观众展示了香的色、味的最佳品质,用艺术的手法表现了香道,展示了香席仪轨。而在此过程中,专业的评委从专业的角度对每位优秀选手的表现进行打分。

  此次大赛,广东省沉香协会邀请14位沉香界专家、名家作为特邀评委,包括中国沉香行业泰斗、沉香名家张晓武;中国台湾沉香收藏名家赵明明;中国著名香文化研究专家、《中国香学》作者贾天明;海南沉香产业协会会长官茂有等。

  最终,经过近6个小时的比赛,第三届全国十大香艺师名单产生。中国沉香行业泰斗、沉香名家张晓武和广东省沉香协会执行会长刘海燕为获奖者颁发第三届“全国十大香艺师”牌匾、证书,并颁发奖金。

  挖掘新生力量传承发扬香文化

  本次比赛,主办方广东省沉香协会延续上届比赛规则,依照国际惯例,聘请会计师计算评分,并在东莞公证处工作人员的监督下进行比赛,确保将全国十大香艺师大赛打造成为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专业赛事。

  沉香领域的香艺师大赛,目前在国内还处于蹒跚起步阶段,香艺师大赛的参赛选手们,也是“蛮拼的”。作为大赛的一个评分部分,仪容仪表不容忽视,参赛选手们对此也是极尽用心,有评委点评说:“从本届选手的服饰来看,魏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服饰都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各颜色的服饰应有尽有,而季节则涵盖春夏秋冬,看得也是‘醉了’。”

  尽管部分细则还没有统一,但比赛进行到第三届,从一些细节之处也能窥见出由此带来的耳目一新的变化。“我是第三次做大赛的评委,此次大赛与第二届相比好很多,第一就是参赛选手的仪容仪表非常好;第二就是香品的香气很好,大家都能拿好的香品来让我们品;第三就是大家选的器具也好,有些比较自然化的器具。”电白区沉香协会会长汪科元点评道。

  香气,作为此次创意香艺环节的重要部分,占总分的30%。此次参赛选手都拿出好的香品进行比赛,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奇楠。在器具的选择上,与以往相比也显得更加亲近自然,如海螺、贝类等,这与香文化贴近自然、养生的理念相融合。

  广东省沉香协会举办的全国十大香艺师评选大赛,作为行业的一大创新亮点,填补了中国内地香艺业赛事的空白,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赛事的一个重要目的,旨在推动中国统一标准的香艺制度及行业规范,传承中国香道文化。

  该赛事自启动以来,受到了海内外香艺师的积极响应,报名情况火爆。经过层层评选,最终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广东等地的35位香艺师进入初赛。

  “有了这个全国性竞技大平台,香艺师这个原本非常小众的职业,其价值得以被重新发现。”广东省沉香协会相关负责人说,此次参赛的香艺师大多数年龄在18到35周岁之间,呈现出年轻化特点,作为传统民族文化,香道能够吸引这么多年轻人继承和发扬,让人欣喜。

  动态

  省沉香协会举行年度工作计划会议,会上提出

  十年规划打造中国最大沉香协会

  1月16日,广东省沉香协会2014年度工作总结暨2015年度工作计划会议在江门新会区召开,广东省沉香协会会长刘东晓、执行会长刘海燕,广东省沉香协会联席会议主席团副主席汪科元、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灿辉,广东省沉香协会常务副会长苏六河、戴瑜、陈鳌、吴彬娜,广东省沉香协会副会长香彬、巫松青、赵永欢、罗宜墩、蔡向军、李荣清、余成伟、刘阳、王启成、陈启明以及协会会员梁沛霞等,共同出席了会议。

  会上,刘海燕表示,用十年规划打造中国最大的沉香协会。

  成果:

  2014年协会完成多项重大事项

  会议上,广东省沉香协会会长刘东晓首先致辞,他说:“过去的一年,是协会完善机制建设、强化对外联系沟通的一年,也是协会向多元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协会紧跟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按照预定的目标,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与活动。”

  回顾2014年,广东省沉香协会顺利完成了多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分别是与南方日报签订十年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主办了高端沉香国际巡回品鉴会——北京站、主办了高端沉香国际巡回品鉴会——广州站、与寮步镇人民政府签订东莞香博会十年战略合作协议、主办2014—2023中国东莞国际沉香文化艺术博览会。

  目标:

  协会成全国沉香界人士温馨的“家”

  “展望2015,我们的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但我们有信心团结广大会员企业,联合各地友好协会及全国同道携手合作,开创中国沉香文化产业发展更大的辉煌。”广东省沉香协会执行会长刘海燕表示,为达到上述目标提出几点希望,概括为坚持“一个中心任务,一个核心精神、一个团结依靠,一个强化自身建设”:

  “一个中心任务”就是围绕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步骤开展工作,中心任务就是传承香文化,繁荣沉香产业,十年规划打造中国最大沉香协会。

  “一个核心精神”就是“服务”。这是协会工作的宗旨,“服务”就是: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国沉香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为所有会员企业服务,为所有沉香企业和有识之士服务。

  “一个团结依靠”是团结依靠全国的沉香行业同仁及行业从业者。协会要加强与各行业、企事业单位、有关社会团体、教育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团结联络全国各行各业的沉香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为他们提供相互沟通的平台和渠道;同时努力使协会成为全国沉香文化产业工作者与爱好者温馨的“家”。

  “一个强化自身建设”是指加强协会自身的能力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关键要建设一个好的班子,建设好一支队伍,建设好一个组织网络,这是协会发挥作用的重要组织保证。

  ■人物专访

  广东省沉香协会副会长陈启明:

  焚上等沉香是接待朋友的最高礼节

  陈启明,广东省沉香协会副会长,江门市艺典工艺品厂有限公司创办人。公司是国内著名的红木香具专业生产制造商,以弘扬千年香道文化为目标,以专业、创意、高端、精品为宗旨,专注香道用具的制造和创新。其旗下目前已拥有“红木坊”和“沉香坊”两大品牌。

  陈启明认为,香文化是一种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倡导人重新回归一份内心的安宁,也是对一种禅意、健康生活的向往,在平和中享受一种恬淡的闲雅与幸福。沉香不可多得,因此,焚上等沉香是接待朋友的最高礼节。

  笔者:作为一种奢侈品,谁在消费沉香呢?

  陈启明:香文化代表的是一种对禅意、健康生活的向往,体验的是崇尚大自然的生活方式,在我接触的沉香消费者当中,并不见得是大老板才去消费,倒是更多白领喜欢沉香,他们本身是品茶的人,生活节奏比较舒缓,追求生活品味。

  笔者:公司在香道文化用品等开发上有何亮点?

  陈启明:“沉香坊”创办以来,我把工作的重点都放在产品研发上,我们的产品研发宗旨是将香具艺术化、实用化、收藏化。每一款产品设计,都会将传统艺术文化元素与无限创意融入其中,让每一个香文化爱好者,都能在“形、意、器”里领悟个中乐趣。同时红木本身材质的价值,也是某种身份的象征,迎合现代人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同时又能兼顾收藏价值,这是我们产品的最大亮点。

  笔者:沉香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鱼龙混杂现象,比如出现抄袭模仿,您认为该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陈启明:近年来,设计、产品的抄袭模仿问题一直是缠绕在创意设计领域上空的乌云,我认为靠模仿无法获得生存权,只有创新,只有出其不意、出奇招,才能够以弱胜强。行业协会应支持企业加大对抄袭模仿、造假、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倡议企业经营者应遵循行业诚实信用自律原则,企业及消费者也应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笔者:如何看待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在规范行业中的作用?

  陈启明:目前沉香市场之所以出现赝品丛生、市场混乱、炒作哄抬价格的现象,最大的原因在于缺乏权威的行业规范,不少企业还缺乏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广东省沉香协会作为行业的龙头,在刘东晓、刘海燕会长带领下率先采用统一组团、统一参展、统一推广、搭建统一信誉平台新模式,引导了沉香消费市场的走向,确保行业健康发展。并由此进一步辐射、带动了整个行业企业的生产规范。

  笔者:公司还获得“广东省十大最具创意产品”,就整个行业而言,应如何通过创意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

  陈启明:艺典公司在2012年广州工艺品博览会上获得这一殊荣,对我们这样的创意企业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企业品牌及产品营销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认为沉香行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多借鉴,如像茶叶行业一样将茶文化进行到底。要将沉香文化进行到底,首先,要把中国一千多年的香文化精髓挖掘、传承、研究,同时要结合许多现代的元素,将香文化贯通古今形成一种新概念,然后把这些概念加入到产品中,实现文化立意,卖产品同时也要卖文化,这样就会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来源:南方日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