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物修复师职业化是打破文物修复瓶颈关键

2015年01月22日16:26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专家:文物修复师职业化是打破文物修复瓶颈关键

  中新网武汉1月22日电 题:文物修复师职业化是打破文物修复瓶颈关键

  作者 曹旭峰 胡昊天

  2014年底,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考古取得多项重大发现:出土了中国目前所见最早建鼓,发现了最早的乐舞遗迹,推测应为国君级别墓地……

  湖北是中国的文物大省,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发生地及辛亥革命首义策源地,有馆藏文物近200万件。

  记者22日从湖北省文物局了解,目前,湖北有大量的文物亟需修复,可是国有文博单位具备成熟文物修复能力的仅30多人,文物修复出现巨大缺口。

  “湖北出土有闻名海内外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郭店楚简、云梦秦简等国家一级文物,文物修复工作极为重要。”湖北古陶瓷修复专家李奇记者表示。

  20年多来,李奇主持修复了上至汉代下至当代的瓷器上千件,很多情况下都是他独自完成。其中,修复国家一级文物、辛亥革命博物馆藏文物孙中山的“索耳八角花盆”时,就是他一人担起了全部的修复重任。索耳八角花盆是1912年4月孙中山到武汉时,当时鄂军都督府司法部副部长彭汉遗为其定制作的。其后,由于历史原因八角花盆遗落民间。一次偶然机会,湖北省文物总店的保管人员在其早年从民间收购的文物中找到它时,花盆的一个索形提耳已遭到严重损坏。

  “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李奇说,修复这件文物难度除了工艺性复杂外,没有得力的助手,是影响到修复进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理事、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胡家喜从事青铜器修复近四十年。2002年,湖北枣阳出土的九连墩编钟是继曾侯乙编钟,这组编钟出土时有多枚破损严重,胡家喜主持了这组编钟的修复工作。为了保护编钟的“原声”,胡家喜没有用传统的钎焊修复方法,而是开创性的使用激光焊接等技术,成功将编钟几千年前的声音复原了,成为中国青铜器修复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同样,在这次重大的文物修复过程中,他也深深感受到了人手奇缺。

  “文物修复往往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修复人员的要求极高,而现实是修复人员的成材很慢。”胡家喜说。

  日前,在湖北举行的国家文物局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培训班上,中国文物遗产研究院詹长法研究员表示,目前中国有成熟文物修复能力的不过千人,“以现有的人员修复全部破损文物至少要一千年。”他说,“其实,在西方文物修复职业师是一个社会性职业,在中国却成了稀缺人才,与中国文物大国身份不相符。”

  詹长法表示,要实现中国文物修复师的职业化,就应鼓励更多的能人通过一定的准入制度参与国有文物的修复工作,这是打破文物修复瓶颈的关键环节。(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