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朱启臻调研乡村价值:留住乡村的内在美

2015年01月23日15:21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学者朱启臻调研乡村价值:留住乡村的内在美

  中新网北京1月23日电(上官云) 近年来,,一些古老的村落逐渐走向消亡,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23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以下简称《留住美丽乡村》)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办。该书主要作者、‘三农问题”学者朱启臻教授表示,该书的完成是建立在大量调查基础上,乡村价值表现在许多方面,“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这句话也很有道理,“乡村是一个文化宝库,但宝库也是需要经营的。”

  村落无疑曾经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甚至曾有人表示,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但这个载体应该如何保存下去,都是迫切需要研究者回答的问题。朱启臻将乡村的文化传承载体分为有形与无形的两类:有形的包括民居、村落、祠堂乃至古树、戏台等都可以成为凝结乡土记忆的公共空间,无形的载体就更加丰富,如日常礼仪、道德传统等,“有些文化载体是不可替代的,一旦消失就难以恢复。”

  在《留住美丽乡村》一书中,针对中国乡村前途问题进行讨论,明确指出乡村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并认为乡村的价值不仅表现在乡村的生产功能方面,也表现在乡村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在论及乡村文化功能的重要性时,书中指出,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如果不理解乡村的文化载体意义,就会在建设乡村过程中破坏乡村文化。

  学者张英洪生于乡村,对书中提到的问题感触颇深。他说,书中几乎每句话都跟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即如何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没有深刻的感情和认真的调研是写不出来的。”

  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乡村所面临的现状的确比较严峻。该书出版方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还有370万个乡村;2010年,中国乡村数量消减到约260万个,乡村以每天300个的速度消亡。

  “乡村文化有自身鲜明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往乡村建设的最大失误是按照城市文化建设思路建设乡村文化,结果因不适应乡村文化发展规律而致使文化设施闲置和浪费。”朱启臻称,本研究所揭示的乡村文化的特点与表现为遵循乡村文化发展规律、促进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依据,也为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依据。

  如何才能留住美丽乡村?在朱启臻看来,这不仅指乡村的外表美,更强调要保留乡村的内在美,“美丽乡村应该是有文化的乡村、和谐的乡村、有利于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的乡村。把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在身后的乡村文化基础上,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乡村作为文化宝库,还有很多有价值的领域等待发现,需要动员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乡村,关注乡村存在的价值,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使乡村文明得到同步发展。”朱启臻总结道。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