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市花楸村位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5年01月27日15:55  来源:成都日报
 
原标题:邛崃市花楸村位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我的乡愁 我的村

  探访传统村落系列报道

  今日关注: 有李家大院、徐家大院等清代古院落群,有“天下第一圃”之称的百年古茶园、万亩竹海长廊、官田古溶洞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也不乏古道和悠久的纸文化……这就是被当地定位为“乡土人家,世外桃源”的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此前,花楸村继列入了第一批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后,又被列入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这块牌子,边上又是著名古镇平乐古镇,花楸村的发展无疑后劲十足。日前,记者从邛名高速进入平乐境内,沿着一条水泥路,东南向西北横穿了花楸村村域,非常真实地感受到了该传统村落的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与此同时,一个保护和旅游开发如何协调推进的问题,在当地渐趋成为热点,成为当地村民、村“两委”和镇政府共同思考的问题。

  从“古院落”

  看明清建筑风格

  花楸村距成都市区101公里,距邛崃市区28公里,是平乐镇最远的行政村,距平乐集镇区14公里。记者发现,该村地处群山之中,山、丘兼有,村境山势挺拔,丘陵起伏,良田极少,村内多条山涧小溪自山上顺流而下,自南向西穿村而过,汇入白沫江。村内树木葱茏,溪流淙淙,全村绿化率达到了80%以上。

  记者穿行在村内,古朴感扑面而来。在村域西侧,一条古道向远方延伸,成为花楸与油榨、火井、水口一带联系的重要通道。“花楸历史悠久,唐朝时期佛教就已在花楸广为流传,现存的唐代摩崖造像岩鹰寺就足以证明;宋代天宝三年(1035年)开始种植茶园,并开始制作手工茶,在宋《元封九域志》中就记载:‘有火井茶场(今邛崃花楸茶圃),邛州贡茶,造茶为饼,二两,印龙凤形于上,饰以金箔,每八饼为一觖’;从宋代开始,花楸人在此地开始利用竹木造纸,造纸业一度昌盛。后因康熙御封邛州花楸堰为‘天下第一圃’更让花楸之名闻名天下!”平乐镇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说到花楸村,至今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古院落”。正因为花楸村种茶从而经济繁荣,一时间成就了诸多大户富贵人家,随之而来的便是大家宅院、民俗礼仪、民间技艺等的繁荣兴盛。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花楸村众多古院落主要集中在半山腰上,且多数仍在使用。由于保存有限,现遗存的基本为明清时代的民居,其中最具代表的为李家大院。李家大院系清代名商李洪楷所建,全部竣工于光绪末年,历时56载。“为了修建它,不少石匠木匠都终其一生在此营造。”据介绍,大院光是现存占地面积就有13000多平方米、房屋149间。“大院建筑风格为川西民居样式,采用传统的穿斗结构,结合台、梁、阁等建筑构件,均为木质材料。院内木雕、石刻等工艺精湛,与传统建筑相得益彰,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村内其他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除了古院落、茶文化外,全村及相邻村皆盛产竹木,有曲径通幽的十里竹海长廊;纸文化亦凸显其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处现代人返璞归真、颐养身心、休闲度假的世外桃源。

  整合现有资源

  协调推进乡村旅游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由于年代太长,加之近几年的地震,村里的老院落已经出现房屋受损和地基下沉等情况。比如李家大院的造纸作坊遗址正逐渐在风雨中破败,一些寺庙和碉堡正逐年风化。

  “花楸村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村,拥有格局完整的历史建筑群,是‘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邛崃市一位考古专家如是说。因近年“保护古院落”的呼声较高,为加强村落的保护,实现花楸村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邛崃决定进行高起点规划保护。

  近年来,邛崃市、镇、村先后邀请四川省城镇规划设计院、深圳鑫中建筑顾问有限公司等编制了《平乐镇花楸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并于2012年9月顺利通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家评审会专家审查。同时,平乐镇政府和村两委专门成立了花楸山风景区管委会,由镇村两级人员组成,负责对花楸村的建设、开发、保护进行规划和管理。其中,本着“修旧如旧,整旧如故”的原则,逐步对该村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治修复:“脱”——将与古建筑等不协调的其他建筑和堆放的杂物脱离古建筑本身和附着物;“修”——把破旧不堪的建筑结构进行整修,修旧如旧,保持本来面目,并对已经破坏的进行恢复式修建;“空”——把原来有,但没有保存下来的空缺的地方进行修复,恢复原来的面貌;“圈”——把已经认定为或有历史年代可能的古建筑、古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及遗产进行圈定式保护,不得随意动用。

  保护与旅游开发同步协调推进。从10年前拉开打造乡村旅游序幕,花楸村便确立了“茶竹富民,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根据规划实施了环境整治、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旅游来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山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发展。

  抓住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机遇,花楸村要凭借平乐古镇的人气做好乡村旅游的文章。但要以何特色脱颖而出?该村将着力体现“贡茶文化、民居群落、生态观光”三大特色,培育精品。根据实际,首先将李家大院、徐家大院等清代古院落群和“天下第一圃”百年古茶园、官田古溶洞等自然、文化资源立体打捆包装,并整合花楸现有资源,积极探索农业与旅游,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着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精品,建设西部地区农业旅游亮点。同时,坚持“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突出天然、朴实、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保持村寨原始风貌以及居民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精心推出“生态野生笋、花楸老腊肉、石磨嫩豆花、千年花楸贡茶”等精品农家菜肴。此外,深度挖掘茶、古民居等文化,树立文化品牌,比如该村将恢复重建省内最大的祭天台和祭天广场,重现昔日祭祀文化。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该村正积极申报国家农业示范点建设,建设“天下第一圃”——千亩御茶基地和万亩竹海两大风景区。

  刘洪 本报记者 杨华春 文/图

(来源:成都日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