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罗汉寺熬近50锅粥 准备2300斤大米(图)

2015年01月28日15:26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腊八节罗汉寺熬近50锅粥 准备2300斤大米(图)

1月27日清晨,渝中区罗汉寺,来领腊八粥的市民络绎不绝。 特约摄影 谢智强

  本报讯 (记者 匡丽娜 张珂)“在大冷天,喝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全身都暖和舒服了!”1月27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也是传统节日——腊八节,罗汉寺、华岩寺等寺院免费向市民施粥,上万市民喝到了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感受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昨日上午11点,到罗汉寺免费喝粥的人群已经从大雄宝殿,一直排到了寺庙的大门口。“我已经来这里连续喝了10多年的腊八粥了!”60多岁的廖成碧老人和几个同伴来到罗汉寺,喝下一碗粥,她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在腊八节喝碗腊八粥,能感觉到浓浓的“年”味!

  “今年来喝粥的人比去年还多!”在解放碑上班的吴小姐,上午到小什字办事,听说罗汉寺在施粥,也赶来品尝腊八粥。喝了一口香甜的腊八粥,吴小姐大呼过瘾,“甜甜的,像小时候过年的味道!”

  “我们早上5点钟便赶到罗汉寺帮忙,忙了一上午,现在自己才喝上一口粥。”热心的志愿者、63岁的赵大妈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看到大家高高兴兴地喝上粥,辛苦点都值得。”

  “从凌晨1点40开始上灶,现在快12个小时了,差不多熬了近50锅粥。”罗汉寺熬粥的师傅揉揉腰,很自豪地说。据了解,今年腊八节,罗汉寺像往年一样精心准备了腊八粥,其中大米就准备了2300斤,还有红枣、枸杞、沙参、党参、莲米、薏仁、百合、黑米、花生、红糖、白糖等10多种辅料,“我们还准备了1500斤的豆腐干、青菜、胡豆、榨菜等当下粥菜。”

  新闻链接>>

  千年腊八节传递年关信号

  腊八成为节日,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最初是来源于古代的“腊日”。“腊日”是远古先民祭祀百神和祖先等盛大典礼的日子,但在早期并没有固定的日期。直到南北朝时,才将“腊日”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此后民间便俗称“腊日”为“腊八”,这一天民间有熬腊八粥的风俗。这一习俗真正盛行起来是在宋代,当时被称为“五味粥”,主要以稻黍和果豆为原料。

  如今,腊八粥的制作,开始根据不同地域、口味和风俗开始演变,种类不一。

  进入腊月后,农历春节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人们盼望过年的心情也就越发强烈和迫切。民谚有“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大嫂、大嫂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等。

(来源:重庆日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