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物抢救更需“预防性保护”

2015年01月30日07:55  来源:文汇报
 
原标题:专家:文物抢救更需“预防性保护”

   记者昨天从上海博物馆获悉,该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将于年内投入使用。由于年代久远,许多文物相当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受不可逆的损伤。专家表示,对它们的保护必须由传统的“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转变。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专家吴来明说,文物保护理念不仅仅是文物腐蚀之后的修理,而是从环境的角度来思考对文物的保护,确保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等空间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条件符合文物保护的需要,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哪怕是LED灯光、合成材质的匣囊,都可能对书画、器皿造成损害,要处处当心。”吴来明说,2010年,敦煌曾出借唐代经卷和泥塑佛像等珍贵文物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展览。这是文博界的一桩大事,却让工作人员犯了难。理想状态下,该展览的环境湿度最好不超过37%;而上海气候潮湿,梅雨季节湿度更是高达90%,与干燥的敦煌气候相去甚远。而世博展馆内没有专业空调系统调节温湿度,怎么办?为此,上海博物馆研究人员为敦煌文物专门定做了密闭性更好的展柜,在其中放入自主研发的调湿剂等材料,与此同时,还配备监测环境数据的探头即时监控。为了确保湿度稳定,吴来明定期带着工作人员更换调湿剂,为期6个月的世博会,光是调湿剂消耗就高达2吨。

   海归文物保护研究人员黄河透露,有关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理念,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意大利提出,国内博物馆和学界也有相关涉及,不过,系统性地接受这个理念却是近十几年的事。而目前国内能为文物提供理想的保存环境、设置专门技术岗位人员的博物馆并不多,需要高度重视。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认为,虽然“预防性保护”很难用直观的数据去印证效果,但照顾好祖先留下来的文明印记,是一个博物馆安身立命之本。他说,文物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文博人有义务将它们完好保存给子孙后代。

(来源:文汇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