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警惕“窥探文化” 的负能量

2015年01月30日10:06  来源:江西日报
 
原标题:评论:警惕“窥探文化” 的负能量

  警惕“窥探文化” 的负能量

  从以前的MSN和QQ签名、开心网和人人网的状态栏,到如今的微博、微信,人们有越来越多的展示自己状态和心情的空间,这些“晒”招来了各类旁观者的不同反应。“窥探文化”由此而来。

  事实上,“窥探文化”是由网络流行文化衍生出来的“恶搞”,指很多人描写和展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引来他人围观、调侃、戏谑的一种文化。

  “窥探文化”的主角是“窥探者”与“被窥探者”。前者喜欢守在各种渠道上及时发现别人的各种信息,在他人的精神世界里寻找、凝视、体验,从多个侧面窥探对方的内心,充分了解别人不曾被你了解的那一面——甚至隐藏着自己来偷窥:默默地发现,偷偷地感觉……后者则热衷于将自己各种生活场景、细节、想法、隐私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供别人“窥探”。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地展示自己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样也有那么多的人在津津有味地窥探、评论。而从别人(尤其是名人或熟悉的人)的观念来看事情,了解其心灵活动,更是时下风行的大众文化。无论是专爱窥探他人隐私、以传播流言蜚语为乐的“八卦型”,还是情感压抑、企图寻找宣泄出口的“闷骚型”,都好此道。有人甚至认为:窥探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窥探得“好”,眼光不至于狭隘,思维也会变得独到!

  笔者以为,“窥探文化”是数字时代“有话就说、有图就秀”的一种现象。社交媒体制造了一个近乎透明的全景舞台,每个人都想往舞台中央靠近,这是弥漫在现代社会的“窥探文化”心理决定的。“看戏”和“演戏”,各有各的“趣味”。当然,将自己的各种作为及心底最深处的想法部分、甚至毫无保留地贴到各种社交媒体上供所有人阅读、评论,如此“过度分享”,会有意无意地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晒”得过分了,势必造成伤害,且有可能导致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再说,虚拟世界里的沟通永远比不上面对面的沟通来得真切。而从另一方面讲,“窥探文化”鼓励和加剧了国人喜好谈论家长里短,甚至无底线八卦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成了移动互联网新时代社交分享的“负能量”,这是值得人们警惕的。

(来源:江西日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