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窥探文化” 的负能量
从以前的MSN和QQ签名、开心网和人人网的状态栏,到如今的微博、微信,人们有越来越多的展示自己状态和心情的空间,这些“晒”招来了各类旁观者的不同反应。“窥探文化”由此而来。
事实上,“窥探文化”是由网络流行文化衍生出来的“恶搞”,指很多人描写和展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引来他人围观、调侃、戏谑的一种文化。
“窥探文化”的主角是“窥探者”与“被窥探者”。前者喜欢守在各种渠道上及时发现别人的各种信息,在他人的精神世界里寻找、凝视、体验,从多个侧面窥探对方的内心,充分了解别人不曾被你了解的那一面——甚至隐藏着自己来偷窥:默默地发现,偷偷地感觉……后者则热衷于将自己各种生活场景、细节、想法、隐私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供别人“窥探”。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地展示自己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样也有那么多的人在津津有味地窥探、评论。而从别人(尤其是名人或熟悉的人)的观念来看事情,了解其心灵活动,更是时下风行的大众文化。无论是专爱窥探他人隐私、以传播流言蜚语为乐的“八卦型”,还是情感压抑、企图寻找宣泄出口的“闷骚型”,都好此道。有人甚至认为:窥探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窥探得“好”,眼光不至于狭隘,思维也会变得独到!
笔者以为,“窥探文化”是数字时代“有话就说、有图就秀”的一种现象。社交媒体制造了一个近乎透明的全景舞台,每个人都想往舞台中央靠近,这是弥漫在现代社会的“窥探文化”心理决定的。“看戏”和“演戏”,各有各的“趣味”。当然,将自己的各种作为及心底最深处的想法部分、甚至毫无保留地贴到各种社交媒体上供所有人阅读、评论,如此“过度分享”,会有意无意地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晒”得过分了,势必造成伤害,且有可能导致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再说,虚拟世界里的沟通永远比不上面对面的沟通来得真切。而从另一方面讲,“窥探文化”鼓励和加剧了国人喜好谈论家长里短,甚至无底线八卦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成了移动互联网新时代社交分享的“负能量”,这是值得人们警惕的。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