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3日讯(记者邵希炜)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3号)(以下简称“23号文件”),对体校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地方各级政府要将公办体育运动学校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将文化教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这一“两纳入”要求,以及建立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模式等。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从体育总局网站获悉,几年来,在23号文件的积极作用下,据统计,全国自办文化教育的体校由2012年的420所,减少到现今的194所。
在2015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召开期间,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郭建军表示,“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所体校,自办文化教育的体校所占比例不到10%。说明这些年在落实23号文件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国家体育总局正积极与教育部协商将运动员文化教育督导纳入国家教育督导序列,今年将联合教育部、财政部、中编办等部门开展督导检查。目标很明确,要将这194所体校‘消灭’掉。”郭建军做了进一步说明,“消灭”的意思是将体校自办文化教育这一形式消灭,建立体教两家共管的机制。23号文件的核心内容是,文化教学、教师配备、教师培训等该教育部门管的全部交由教育部门管理,日常管理、竞赛训练等由体育部门管理。
郭建军说,上海、吉林、陕西、甘肃等省市在这方面取得明显效果,落实得比较好。部分省份由于体校总量基数较大,落实了但力度不大,体育系统自办文化教育体校数量还比较多。还有部分省份虽然目前显示的自办文化教育的体校数量较少,但实际是一直以来数量就较少,在落实政策方面并没有进展。
为何这194所体校成为“老大难”问题?郭建军分析说,长期以来,体育部门脱离教育系统办学,“关起门来”办体校,这种办学指导思想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从教育系统角度看,体校属于行业办学,因而编制和经费等方面都应由体育部门自己管,由此体校未被当作普通的学校来对待,未享受到相关政策、经费投入、文化教师培训和晋升等。目前部分地区依旧存在着体育、教育部门协调不顺畅的问题,这就需要该地区的政府出面协调,落实23号文件精神。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2015年1月25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领导小组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任组长牵头,囊括了体育总局、财政部、发改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及共青团中央等多个部委的领导。根据教育部此前下发通知,到2017年,计划遴选出2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30个左右的校园足球试点县(区)。袁贵仁介绍,自2014年起,将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渠道,源源不断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校园足球工作的成功做法也将逐步拓展到篮球和排球三大球等集体体育项目中。
另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江苏各地都已开始行动,大力打造足球特色学校。据南京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秦文介绍,南京市教育局正在着手打造120所左右的足球特色学校,南京市每个区都要有10所,11个区有110所,加上一些直属的学校,总量在120所左右。在前不久举行的江苏教体结合工作联席会议上,江苏省也提出了振兴青少年足球“百千万工程”,从2015年到2020年,要建立100个校外足球基地,1000所足球特色学校,10000名注册校园足球运动员。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