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诗歌从未衰弱过 让人亲近诗就是好诗

2015年02月09日09:10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赵丽宏:诗歌从未衰弱过 让人亲近诗就是好诗

  记者 陆绮雯

  嘉宾:赵丽宏,《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上海作协副主席。

  诗歌从来没有衰弱过

  记者:不少人觉得,我们今天是缺少诗歌陪伴、缺少诗意诗的时代,诗离人们很遥远,您认同吗?

  赵丽宏:我很早就开始从事诗歌创作,写了大半辈子诗,所以我的观点和很多人不一样。我认为,诗歌从来没有衰落过。虽然当下的情况是,诗歌不被大众所重视,更多地以一种小众的方式在生长,但却显现出一种好的状态:创作环境自由,中青年各层次的作者不断涌现,创作者的心态健康,作品风格也很丰富。

  之前确实有一段时期,纯文学的诗歌作品处在一种“屏蔽状态”,传播不多,也缺乏创新。而现在不同了,据我所知,在网络上,有关诗歌的网站就不下几千个,虽然可能水准良莠不齐,但越来越多的好作品进入读者的视野。

  记者:但总体来说,诗歌还是相对沉寂和孤独。

  赵丽宏:优秀的诗歌作品或许并不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范围的轰动,但这并不能抹杀诗歌的价值,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可以说是最高级的,如果拿珠宝来做比喻,诗歌就是珠宝中的钻石,因为它是用最凝练的文字来反映思想、表达情感。从历史上来看,诗歌也是非常有地位的,诗人受到相当的尊重,我们熟知的古代大文豪,大多都是著名的诗人。

  当下,诗歌显得有些小众,和读者对它不够了解有关系。在不少读者眼中,诗歌要么就是看不懂,要么就是大白话。看不懂就读不进,而大白话则会让读者觉得诗歌很无聊,甚至出现了极端的理解,把一段文字拆开排列就是诗歌了,这完全是误解。也正因为一些“不太正常”的诗歌作品,让读者对诗歌产生了“神经兮兮”的看法。

  让人亲近诗就是好诗

  记者:近来像余秀华等一批草根诗人的诗歌作品,引发了很多关注,对此您怎么看?

  赵丽宏:近期大受关注的诗人余秀华,应该说除了诗作外,还有她的个人经历等创作之外的因素。她本身是位脑瘫患者,也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很多人是对她个人有好奇心,而并不是对诗歌感兴趣。不过,我觉得诗人有关注度不是什么坏事,我也是在这波大热中读到余秀华作品的,我觉得其中有一些写得很不错,她是一位有天分的诗人,有着独特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她扎根于生活,用诗来表达真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她的诗很“接地气”。余秀华现象也给我一些启发,不管读者是因为什么原因关注到诗人、诗作,只要更多人能够走近诗歌,读到更多优秀的作品,那么这些事件都是有价值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余秀华当选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也是件好事情。

  我也由此联想到法国在上世纪70年代时曾出现过的诗人拒绝媒体的事件,这充分体现了媒体是把双刃剑,真正的诗人不应该像娱乐明星,总是在聚光灯下,而是应该安静写作,但另一方面,好的作品需要有渠道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看到,才能体现更大的价值。

  记者:作为一位诗人,对于读者应该如何欣赏诗,您有何建议?

  赵丽宏:有些读者喜欢读诗,但他们或许并不真正懂得,该读什么诗,哪些诗才是有价值的,审美的标准和情趣还没能建立,这需要慢慢培养,可以首先从读一些经典作品开始,比如唐诗、宋词、汉赋等等,那些经过时间冲刷仍留存下来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从文字、句式到内涵意蕴,经典作品有着永恒的生命力,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有必要多读这些东西。

  当然也必须承认,如今的文化中有一种媚俗、恶俗的倾向,因而当代诗歌也难免泥沙俱下,文字、意境比较差的作品也不在少数。有的作品还故作高深,不知所云,比如爱用冷僻字等等,对于这样的诗,读者看不懂的话,作者再高看自己也没有用。真正好的诗作是能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用平实的语言拨动读者的心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判断好诗作的方法也很简单,任何一词一句如果能够打动到你,使你产生共鸣,那么就是一首好作品。读诗是件特别美好的事。诗歌原本是大众的,虽然可能某些平庸的作品让读者倒了胃口,但我相信,随着更多好作品的出现,大家会对诗歌刮目相看。

  记者:您仍在进行诗歌创作吗?

  赵丽宏:是的,眼下,我正在创作我的一本诗集,和写其他东西不同,我没有在电脑上打字,而是拿起纸和笔,用最传统的方式去创作,我也没有给自己定时间表,写诗歌不是生产一件商品,而是需要酝酿、需要灵感,需要慢慢磨。坦白说,这个年代,要靠写诗出诗集赚钱似乎不太可能,很多作者的诗集都需要自费出版。然而,我还是希望,有一天,在中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能出现诗歌类的作品,那就说明我们国家读者的文学欣赏水平达到了更高的高度。对此,我满怀期待。

(来源:解放日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4.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5. 人民网评:要始终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