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食不厌精”并非指吃细粮

2015年02月11日13:15  来源:北京晨报
 
原标题:孔子的“食不厌精”并非指吃细粮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于是很多人觉得,连孔圣人都讲究吃细粮精肉,那必是对的。其实,这先强调的是饮食过程中的从容,也是养生之必需。其次,在孔子的那个时代追求精细,也是一种合乎营养学的饮食平衡。

  食物的精、细不仅需要加工,还需要细嚼慢咽,才能得到食物营养,更重要的是,在咀嚼这类身体的“加工”过程,能舍得花时间的人,肯定不会贪婪,大脑的“饱中枢”因为有时间完成神经反射,而足以感觉到饱,就此发放不再吃的神经命令。

  所以,现代养生的一大要素是吃饭慢,按照现在的营养学规矩,每口能咀嚼30次为最好,这样的咀嚼肯定避免了饕餮导致的过食,但估计没几个能做得到。之所以营养学家反对现在的快餐,鼓励吃粗粮,一方面是因为快餐热量高,更重要的是,粗粮因为咀嚼起来费时费力,更容易让大脑有饱的感觉。孔子那个时代不懂现代营养学,但是他从容的人生哲学仍旧可以使他对饮食养生无师自通。

  如果一个人一直吃细粮,那他就该增加粗粮的比例来改变饮食结构。相反也一样,如果始终吃粗粮,就有可能纤维素摄入足够,但蛋白质不足,他就需要多吃细粮甚至精肉。孔子那个时代也如此,之所以他提出“食不厌精”,就是因为当时的食物太不够精了,“不厌”属于一种生活追求。反之,如果像我们似的,被精细的食物包围着,早就厌了。

  那么,在粗粮为主的生活中,吃几顿细粮精肉是绝对合乎营养配比的,这个规则至今也适用,只不过我们的均衡周期不是一生,而是一个星期,无论是荤素还是粗细,最好能在这一周中找齐。比如前半周或者中午,尽情吃喝了,那么后半周或者晚上,就应当回家吃,吃得粗点素点,这样更利于营养的均衡。

(来源:北京晨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4.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5. 人民网评:要始终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