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
多民族艺术家共同铸就的辉煌
事实上,京剧艺术本身,就是我国众多民族文化艺术,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互相磨合、互相借鉴、互相融汇而成的。
2014年12月27日,我参加了纪念京剧史上“第一科班”——富连成社创办110周年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获赠一部厚重的大书,这就是由外研社新近出版的《富连成画传》。这部书作为富连成社的信史,系统、完整地记述了这所京剧史上最著名科班的创办发展过程,内容丰富翔实,展卷而观,心中油然而生一股对前人的敬意。一所个人开办的京剧科班,在创办者苦心孤诣的经营之下,纵跨清末、民国四十余年的历史,培养出700多名优秀的京剧人才,多名富连成弟子在京剧艺术上开宗立派,更有大量投身于京剧教育事业、毕生无私奉献的教师,对京剧艺术的影响广布海内外,直到今天尚在持续,这的确是极为难得的成就。
本人由于长期从事民族宗教方面的工作,难免对相关的内容更为关注。《富连成画传》中载有大量的人物小传,编辑这部书的学者们就此进行了一项简单的统计:在有生平资料留存于世的富连成弟子中,身为少数民族者有20人,其中11人为回族,9人为满族。富连成回族弟子包括侯喜瑞、马连良、马盛龙、李世章、沙世鑫、哈元章、黄元庆、马元禄、李元芳、蒋元荣、张韵斌等;满族弟子有常连安、奎富光、樊富顺、钱盛川、时世宝、慈元善、庆元祥、关韵贤、曹韵清等。这些富连成的少数民族弟子,有的成为著名京剧演员,其中的突出代表侯喜瑞、马连良,还是开宗立派的大师级表演艺术家,有的成为培育后学的优秀教师,有的成为优秀京剧编导,有的在其他职业领域内取得建树(如原学京剧老生,改行后成为相声名家的常连安)。他们大多数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成绩卓著,被誉为“台湾四大须生”之一的哈元章,还为京剧艺术在宝岛台湾的传承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总体来看,富连成少数民族弟子的成材率是极高的,而在这高成材率的背后,体现出了以富连成教学方法为代表的一整套成熟的中国传统戏曲教育模式的科学性。根据编辑团队提供的资料,富连成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一方面遵循传统戏曲教育规范,严格教导,与汉族学生一视同仁;另一方面展现出对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的高度尊重,这种尊重不仅体现在饮食起居方面的区别对待,而且体现在绝对不会把与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有冲突的剧目教授给少数民族学生。在富连成教师那里,以上两方面的原则,都是以高度的自觉性被严格遵守的。
如果把视野从富连成扩大到整个京剧艺术,我们可以看到,京剧诞生近200年来,造诣超卓的艺术名家辈出,在这璀璨的群星之中,不乏回族、满族、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京剧名家名角,也不乏少数民族的京剧理论家、学者和教师———《富连成画传》的主编之一孙萍教授就是回族——这充分说明,京剧艺术的辉煌,是少数民族京剧艺术家们与汉族京剧艺术家们共同铸就的。事实上,京剧艺术本身,就是我国众多民族文化艺术,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互相磨合、互相借鉴、互相融汇而成的。来自各民族的文化在京剧中既遵从共有的价值体系和艺术规律,又和而不同,互相尊重,最后达到和谐统一。推而广之,我们可以说,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没有中华文化总体的支撑,也就没有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提升和光大。
从这个意义上讲,系统科学地总结富连成,乃至整个京剧艺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进一步推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对于我们创造和发展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都有着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有鉴于此,我认为《富连成画传》这部书,值得认真阅读,从前人们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历史中,提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 朱维群)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