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儿"原型封芝琴去世 曾为新中国妇女解放典型

2015年02月13日12:57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刘巧儿"原型封芝琴去世 曾为新中国妇女解放典型

“刘巧儿”原型封芝琴去世曾为新中国妇女解放典型

  资料图:中国评剧院又将其编为评剧《刘巧儿》,由著名演员新凤霞主演,随后又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使“刘巧儿”的故事传遍全国,甚至还推动了第一部《婚姻法》的宣传普及。 资料图 摄

  2014年6月12日(农历五月十五),“刘巧儿”原型封芝琴老人90岁生日,当天,老人的子孙们回到老家为老人过生日。 马骁 摄

  中新网甘肃庆阳2月13日电 (侯志雄 孙玉珍)13日,记者从甘肃庆阳华池县委宣传部及封芝琴孙女张晓亮处获悉,家住甘肃庆阳市华池县悦乐镇上堡子村新中国妇女解放的典型封芝琴于12日18时45分去世,享年91岁。

  张晓亮告诉记者,“当天下午,奶奶吃过晚饭后,在院子里坐了一会儿,感觉双腿有些无力,回到窑里休息,随后老人去世,十分平静安详。”

  “刘巧儿”的艺术原型

  封芝琴老人的一生充满传奇,年轻时代她冲破封建束缚,勇敢选择爱情和婚姻自由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由此原型改编的刘巧儿打官司更是被搬上舞台,鼓励更多女性走向新社会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出生在甘肃省华池县一个偏僻的山沟里,从小以剪纸、绣花的“巧手”闻名乡里。1942年,18岁的封芝琴与华池县悦乐乡小伙儿张柏相恋,二人情投意合,但“巧儿”的父亲却贪图彩礼不顾女儿的反对执意将女儿许配他人。无奈之下,张柏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带领亲友将封芝琴抢到家中,为此,张柏被华池县抗日民主政府判了刑。

  在陕甘宁边区新生活的感召下,封芝琴徒步上百里路,到庆阳专署驻地庆阳城状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她婚姻的干涉和县抗日民主政府断案不公,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

  时任陇东分区专员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解放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采取调查、调解与审判相结合的方式,协同县政府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公开宣判,纠正了华池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错误判决,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马锡五审判方式”也由此诞生。

  这起争取婚姻自主的民事案件轰动了陕甘宁边区,成为20世纪中国八大名案之一。当时,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陇东报》等接连对此进行报道;随之,陇东中学教员袁静创作了秦腔剧《刘巧儿告状》在边区广为传播;解放后,中国评剧院又将其编为评剧《刘巧儿》,由著名演员新凤霞主演,随后又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使“刘巧儿”的故事传遍全国,甚至还推动了第一部《婚姻法》的宣传普及。自此,“刘巧儿”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成了新中国巾帼楷模、妇女解放的象征。

  “巧儿旧居”成红色景点

  封芝琴因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成为名人后发挥“名气”,倡导婚育新风、参政议政,先后当过甘肃省、华池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出席过甘肃省劳模大会。

  从1984年2003年,封芝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三建“巧儿新居”,如今已有新建“刘巧儿事迹展馆”三间。

  2005年3月,华池县又将“刘巧儿旧居”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的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旅游规划之中,计划筹建“陇东妇女解放事迹纪念馆”予以重点开发建设。在专辟的“刘巧儿”事迹陈列室里,简单的文字、图片和实物,记录了这位农村妇女大半生的光鲜与波折。

  “刘巧儿”成人文“名片”

  “刘巧儿”勇敢争取到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美满?封芝琴说,虽然在农村,但她和丈夫张柏儿十分恩爱,和睦相处,直到1991年张柏儿去世,夫妇俩几乎没吵过几次嘴。封芝琴老人的儿子说,在他的记忆里,除了偶尔吵吵小架,父亲和母亲从未真正红过脸。

  说起家庭和睦、夫妇相敬之道,封芝琴传授起自己的经验:“有事就得先商量好,相互理解,和和气气,多交流”。婚后,封芝琴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宣传《婚姻法》,向年轻人传授自己处理恋爱、婚姻问题之道。封芝琴说,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养子、三个侄女全部是自由恋爱结婚,自己从未干涉。不仅如此,封芝琴还积极促使其他“小字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封芝琴的带动下,悦乐镇上堡子村出了许多“好婆婆”、“好媳妇”和“少生快富”的幸福家庭。

  封芝琴老人的儿子介绍,母亲自1989年以后,除了参加政协活动,已经不再参与到其他社会事务中,也不再下田干农活,但她手不闲、做事麻利,性格开朗。耄耋之年,封芝琴又以“刘巧儿”为名,创办了民间工艺品公司,注册了“巧儿剪纸”、“巧儿香包”商标,作品已享誉全国,成为华池、庆阳乃至甘肃的一张人文“名片”。封芝琴也被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4.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5. 人民网评:要始终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