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在历时1年多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共有4500万件藏品接受调查,截至昨天已有1268万件登录入库,并以每天6万件的速度上涨。普查的同时,所有登录文物都将获得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以便管理。
本次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摸底调查涵盖国民经济全部行业类别,全国31个省区市各级普查机构共向1020814家国有单位发放了《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登记表》,回收996793份,反馈率达97.65%。其中15237家单位反馈有文物,文物系统外单位为11034家,占反馈有文物单位总数的72.42%。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透露,诸如全国政协、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这样的非文物收藏单位,其实也是文物保存“大户”,“仅事务管理局一家就保存着书画4000多件。”
宋新潮介绍,本次文物普查工作将于2016年底完成,文物管理部门将制定一系列政策约束可移动文物的上报和登录,对于漏报、瞒报等未经登录的文物藏品将严格限制其出境、展览、交流、转让。同时,今年国家文物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开启文物普查资料的公众查询服务,“建立国有可移动文物统一资源库,让一般公众、科研人员都能看到所有的文物信息,甚至以此助力文物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文物普查结束之后,国家文物局将设专项机构继续进行文物登录的工作。
普查的同时,所有认证入库的文物将都会获得一个“文物身份证”。“这是唯一的22位全国可移动文物登陆编号,有了它,分散在全国各地区、各单位的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就更便利了。”宋新潮介绍,这个身份证号的生成借鉴了人口普查和身份证的编码体系,由行政区域编码、收藏单位编码、文物排序数3个部分构成。“目前已登录入库的1268万件文物都有了‘身份证’,以后就算是收藏单位发生了变化,‘身份证号’也是唯一不变的登录依据。”孙乐琪 J245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