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巩峥
通讯员 唐茉 宋云辉
如今的时代,老手艺真的不招人喜欢了吗?西城区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的尝试,或许能让人对此有新的认识。
原本计划招收25人,结果竟有400多位报名者蜂拥而来,最终录取人数不得不扩大至45人。本周,这45位传承志愿者全部顺利结业,无一半途而废,其中还有5人正式拜了传承人为师,要继续深造。
招25名志愿者报名400余人
占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三分之一的西城,一直以来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的危机——平均年龄已达到65岁,有些项目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失传。“不仅仅在西城,在全市乃至全国,这一危机都存在。” 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飞说,也许正是因此,人们渐渐有了这样的错觉:老手艺在如今的时代不招人喜爱了。
不久前,西城区组织北京刻瓷、裕氏草编、泥塑彩绘脸谱、戏曲盔头制作技艺及北京宫毯织造技艺的传承人,公开招徒。这也是该区首次面向社会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其中前四门手艺始终是行内师徒、家族传承,从没公开外传过。
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原本计划五个项目各招5人,但消息一经传出,报名电话就被‘打爆’。”杨飞说,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报名参与的志愿者达400余人。
报名者中有学生、有白领,甚至还有退休工人。经过1个月的招募、考核、层层筛选,最终45人成功入围。经过二十四课时的免费项目培训,所有入围学员均通过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传承人的认证,并为他们举办了结业作品展。
“拿着老师颁发的证书,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落在手中。”北京刻瓷项目传承志愿者周晓明是一名陶瓷设计师,在学习过程中,周晓明在自己设计陶瓷上,运用老师教授的北京刻瓷技艺,完成了十余件作品。“在和北京刻瓷技艺传承人陈永昌老师学习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周晓明说。
老手艺时隔30年收传承人
这些传承志愿者“道行”尚浅,对他们的要求是了解本门非遗的历史背景,能向他人推介,懂得欣赏,能简单制作。如果有兴趣想再深入一步,就得正经八百拜师学艺了。通过双向选择,这次裕氏草编传人就从9名志愿者中选了5名收为徒弟。
裕氏草编的第二代传承人裕庸老爷子,在上世纪60年代拜老北京草编前辈齐玉山为师,后又师从湖南长沙棕编大师易正文。几十年的时间里,裕氏草编,将南北草编的技法融合在一起,制作出的昆虫、龙凤无不栩栩如生,独具神韵。
但作为一门家传艺术,除了30年前将自己的儿子裕光磊收入门下,裕庸从未收过一名徒弟。这也使得裕氏草编的保护传承变得更加艰难。通过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前期的沟通,裕庸抛弃了家传手艺的陈旧观念,愿意把技艺传播给社会,把祖宗留下的这些个好玩意儿发扬光大。
这次收的五位徒弟三男两女,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其中,翟炜在海洋馆上班,王婷经营一家会计公司,张振辉在加油站工作,黄佳琦是北京服装学院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王秀军则从事乐器经营行业。他们从事的职业大都与工艺美术相去甚远,之所以拜师,全凭的是对这门老手艺的喜爱。
“经过前期的学习,志愿者已经学会了裕氏草编的基本编法,但要想真正学到技艺的精髓,没个三四年时间恐怕无法掌握。”新招到徒弟的裕光磊说。
更多非遗今年公招学员
“首次公开招录传承志愿者的成功,打破了许多人原有的观念,事实证明:许多老手艺对当代人,同样具有吸引力,它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艺术,不会被时代淘汰。” 西城区文化委党组书记张云裳说,这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提供了新的思路。
今年,西城区文化委将进一步完善、发展非遗保护及传承工作,为更多的优秀传统非遗项目招募传承志愿者,使更多优秀的人才肩负起非遗传承的重任。
张云裳说,与文物保护不一样,非遗保护更偏重于传承。虽然西城区文化委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但只限于普及和传播,真正要发挥传承人作用,把传统文化继承下来,还要靠传承人手把手的教授、传习。今后,区文化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将通过整理非遗教案、拍摄非遗纪录片等方式,让更多的非遗项目留有记载,便于传承。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