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3月20日电 题:田沁鑫:传递东方美学神韵是一辈子想做的事
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我是一个深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导演,也希望自己的戏剧能够有东方美学精神的注入。”在天津大剧院的剧场里,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语气轻柔,却坚定地说。
由田沁鑫执导的明星版话剧《四世同堂》20日晚将登陆天津大剧院,亮相第二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田沁鑫在演出前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专访,这位身着一袭改良长袍的女导演言辞间充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
“我们应该有能力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因为不喜欢‘内画鼻烟壶’,我们就失去了对‘工匠艺术’的认识。”田沁鑫举例说,日本在这方面就传承得很好,一个技术可以传承几辈子。齐白石说“大匠之门”,工匠精神也是很棒的,有了工匠精神就可以安身立命,而不是颠倒梦想,追求虚幻,艺术也一样。
依据对中国艺术的观察,田沁鑫认为,中国的戏曲也好,工艺也罢,都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作为文艺创作者,从内容到形式,要传递比较统一的有文化态度的作品。
正是靠这种文化态度,田沁鑫创作出一系列具有强烈个人气质的作品。话剧《生死场》、《狂飙》、《赵氏孤儿》、《明朝那些事》、《青蛇》、《风华绝代》,京剧《宰相刘罗锅》、《关圣》,昆曲《1699桃花扇》,越剧《结发夫妻》,粤剧《广府华彩》……无论是编还是导,这些作品内容大多涉及中国古典题材。
在技术和形式上,田沁鑫又注重当代艺术观念和东方美学相融合的舞台,重视舞台复杂时空结构的可变性和流动性转换,强调戏剧肢体语汇表达和诗化语言融合的表演。舞台视觉追求“形象魅力、姿态狂热”的东方美学表达。
“我是中国人,对于西方的技术我是挺爱学习的,但我觉得西方的技术不能凌驾在作为中国的艺术精神的光芒之上。”田沁鑫说,我的文化态度也是一个东方精神的态度,审美也是东方的写意式的审美。
基于这样的态度和审美,田沁鑫对美术和戏剧舞美的偏爱灌注在每一部作品中。她颇具创意地将《四世同堂》的舞台设计成了可以开合的、像书卷一样的画面,把室内和胡同里分成不同的场景,全靠演员用手推来实现换场。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在她看来是自己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传统戏曲等艺术的汲取。
“中国戏曲非常伟大,博大精深。”田沁鑫指出,从元杂剧到六百年前的昆曲,再到两百年前的京剧,中国传统舞台的观演关系都不当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之间是中国人一种松弛的观演关系,它的游戏感、空间感、可变性、流动性都是非常棒的。
谈到很多国人对戏曲的认识,田沁鑫说,看戏曲不是说它咿咿呀呀唱,中国戏曲是有着中国人的艺术审美的结构在里面。“我认为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果作为中国人来讲的话,如果我们不能将这种精神传递出来,可能会被西方人传递出来,我觉得这是挺丢人的。”
目前,田沁鑫的主要心思全部投入在筹备改编李敖的名作《北京法源寺》上。这部话剧有望于今年12月正式与公众见面,现在正是该剧的重要创编阶段。
田沁鑫介绍,自己为了《北京法源寺》特意去看了意大利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的电影《末代皇帝》,“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和朋友们都感叹:他一个外国人拍的戏,怎么能做到不穿帮呢?晚清宫廷、北洋军队、市井、伪满帝国、新中国、文革等等,每一个细节都那么精致,比我们要细腻很多,非常像,对人性的关怀也令人感动”。
被问及未来创作的方向,田沁鑫表示,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自己都会践行中国文化精神,传递东方美学神韵。“这个事是我一辈子想做的事情。”(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