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现实主义文艺记录时代
描眉画红、装酷耍帅,本该铁血阳刚的作品充斥着脂粉阴柔之气;手撕鬼子、飞檐走壁,本该严肃庄重的抗战剧走向了魔幻边缘……近来,军事题材文艺作品存在的问题引发讨论,言行“雌化”、心智“童化”、立意不高、脱离实际等弊病,成为炮轰聚焦点。
军事文艺该当如何?借用一位老同志的说法,其基调当是“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而反观现今,种种“皮相”不如人意、让人叹惋,内里原因值得深究。其中最直接的,莫过于某些创作者不会、不懂、不学。自身素质既不足够,军旅经验实在匮乏,向红色文化“取经”的诚意亦全然不见。缺少对军人、军营、战争等的深刻理解,创作时难免想当然,令鲜活的军魂黯然失色。
更让人痛惜的是,军事文艺的现况相当程度上是整个文艺创作的缩影,其弊病亦是通病。一段时间以来,文艺作品有“高原”无“高峰”、有场面无情节,宫斗穿越等雷人题材大行其道,市场利益扰得文化产业乌烟瘴气,“文学已死”的感叹频繁出现。
战争题材、历史题材作品并非不能创造,但须有底线,现实主义文艺传统尤其不能疏离。好的现实主义作品,往往能成功提炼家国集体的共同记忆,激起人类的共同情感,读之观之心有戚戚。好莱坞大片也不都是“魔幻”、“黑色”或纯以视听效果夺人,《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许多力作都可归于现实主义风格,创作态度是相当严谨的,故能震撼人心。反观我们的相当一部分作品,或假或空,实是对大好题材的浪费,甚至践踏。这些粗制滥造之作,不仅挤压着精品力作的生存空间、影响创作氛围,同时“败坏”了现实主义的名声,让人们形成“凡现实主义,皆高调僵硬、面目可憎”的刻板成见,与之渐行渐远。试想,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镌刻其历史记忆、成长历程的作品都失去亲近感,那深重的历史感和厚重的家国文化是否又少了一处坚定的支撑?现实主义不是不需要、不重要,而是太需要、太重要了!
当今时代,现实主义文艺确实面临着挑战。曾经的集体概念逐步拆解,个体呈现出游离的原子化状态,社会的分化和多元程度前所未有……这为认识、理解、提炼现实带来诸多困难。但困难并不代表不可能。放眼望去,我们的时代不缺轰轰烈烈的大事,我们的身边亦不乏“小而美”的生动细节,北漂、城市化等词汇都足以引发集体共鸣。而也正是因为变迁之快、境况之新,这个时代才更需要记录、展现和讴歌。扎根现实大地,汲取传统精华,文艺工作者们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抱定“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守,现实主义文艺一定会壮大起来,再出精品。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