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一小街“藏”40余口古井延用至今 最老240岁

2015年03月27日11:08  
 
原标题:六合一小街“藏”40余口古井延用至今 最老240岁

  提起水井,许多人并不陌生,无数人生活用水都依靠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水井几乎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即使存在,也大多闲置。

  不过,在六合区龙池街一条500米长的街面两侧内却散落着多口古井。据当地人介绍,早年街上古井密布达72口之多,有从清代开始近200岁“高龄”的,也有上世纪60年代新开挖的。即便现在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附近居民仍习惯每天去井边拎水洗菜,至今仍有40多口古井在坚守岗位。

  一条小街曾“藏”72口古井

  走在龙池街上,随处可见散落着的各色古井。它们或立在街巷中,或静落在小院围墙内,有的甚至藏在了民宅里,造型精美,形态各异,一般有圆形、六角形等。有的井栏是用一块大青石中间镂空、外部雕琢而成,有的则用水泥浇筑成形。因为使用年代长远,一些石质井栏上被井绳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沟痕。随意往井中探去,只见青砖砌成的井壁上面布满了青苔。

  大批古井为何密集出现在同一条街上?当地人都说不清楚,只知道街上曾有72口古井。到现在还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记者看到,这些井里的水清澈透明,清凉可口,四季不断。周围的居民都会到这儿取水,或淘米,或洗菜,或洗衣,年年如此。据当地人的不完全统计,目前还存留古井40多口,且仍在正常使用。

  最老古井竟已200多岁了

  据了解,在当地,古井的来历和年份都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更替,而变得模糊。但要问古井中哪个最老,多数居民都会手指同一个方向。

  在一家名为“友谊理发室”的门口,有一口古井。没人能说出古井的具体年龄,附近一位快90岁的老奶奶回忆说,她出生时,这口井就在这里了,在她小的时候,她的奶奶曾经告诉过她;门前的这口古井已经有150年了。现在加上她的年龄,这口老古井的年龄已经200多岁了。

  对于附近很多人而言,这口泛着青苔的古井一直都是一种美好的回忆。“我是1961年搬过来的就吃这井水,现在也用井水洗菜淘米。”看见记者采访,一位戴眼镜的老师傅边说,边找来粉笔,希望根据刻痕恢复井栏上的字体。可惜,由于年代实在久远,只能依稀看出“年”字,其他的最终无法辨别。

  在热心市民的指引下,记者还找到了号称最大的古井,直径近1米,记者发现这口大井可以同时容纳5个小铁桶同时上下提水。上个世纪70年代,此处有一家航运公司,不少职工就举家居住在此,没有自来水,只能到2公里外的滁河里去挑水。为了方便职工及家属的生活,公司发动员工开挖了此井,“我当年就参与挖井,这井得46年了吧,到现在感情还深呢”,一位大妈表示。

  除了这些井,让记者印象深刻的,还有许多古井藏在民宅中,它们带着各自的故事,以各样的形态存在着。

  井水里流淌着浓浓邻里情

  在这条街道居住的居民眼中,这些古井绝不只是普通的生活水井,它们饱含着人们的特殊感情,也成了如今钢筋水泥中,维系邻里乡情的重要载体。当地老人时常回忆从前,虽然没有冰箱、没有空调,但有一口古井就足以度夏。人们同住一个院落,每到夏日傍晚,大家便用这清冽的井水洗菜、涮锅、凉西瓜,饭后围坐在井边乘凉,闲话邻里家常琐事,大家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个院子里。

  现今,这些古井仍然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尽管,人们仅仅是用它来洗衣洗菜,浇浇花草,涮涮拖把,但大伙共用一口井水,邻里间经常会见面,次数多了,关系自然亲近。对于当地人而言,用宝贝来形容这些古井绝不为过。记者看到,一些古井上专门加木盖、加锁,防止小孩调皮扔东西。居民们也会隔几年自发组织起来对古井进行清淤、保洁。

  争取进行保护性开发

  然而,即便细心呵护,仍然有一些古井因水质变坏被弃用。而最让大家发愁的是,由于当地是老旧民房区将面临城市改造。那么,这些古井又将何去何从?

  当地居民纷纷表示希望古井能得到有效保护,而记者从古井所在的地雄州街道古棠社区高书记处了解到,这么多古井高密度分布在一条街上,这在南京并不多见。

  “祖辈们留下这么多老古井是我们社区的一笔宝贵财富。社区将对现有的古井进行调查摸底,把摸底上来的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形成书面材料向街道和区文物部门汇报,争取上级部门对这些古井进行保护性开发。同时,希望老井周边的居民继续爱着它们。”高书记表示。

(来源:金陵晚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4.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5. 人民网评:要始终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