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00岁高寿的著名书法家顾振乐在自己的作品前接受记者采访。 陈标 摄
图为百岁书法家顾振乐为第三届上海楷书大赛作品展所作的祝贺作品。 刘红骅 摄
中新网上海3月27日电(刘红骅)百岁高寿的著名书法家顾振乐老先生27日在家人的陪伴下,参加在上海图书馆展厅里举办的第三届上海楷书大赛作品展开幕式。生于1915年的他,儒雅沉静。
顾振乐是上海嘉定人,少年时师从童心录、翟树宜等前辈学习书画篆刻。1942年拜张石园为师,入室专攻“虞山画派”,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及在专业报刊发表,并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他曾两渡扶桑举行书画展,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与大家想象的不同,顾老说他7岁时开始学写楷书,并非靠临帖,而是照着一种正面是方块字,反面是帮助技艺图画的“识字卡片”学的。
“当时每天都要认字,一天学八个字,边认字,边学楷书”,顾老说当时家境比较贫困,为了节省纸墨,家里给他搭了一个用铺地方砖叠起的“小桌”,他便站着在那一尺见方的方砖上以水为墨写大字,一站数小时,就这样练了三年。
顾老八岁开始上学,作业作文都需要写小楷,这样才开始临帖,临的是《灵飞经》,光是临这本贴,也临了有三四年,用的是小方格簿子。“开始很多年我只写楷书,其他字体我侪不写的。”顾老的话语道出了中国书法之道——以楷书为基础,基础当然要打得扎实。
中国文字出现后,有过甲骨文、钟鼎文、小篆等等。魏晋时楷书出现后,无论是科举时代读书人考试,还是写信,亦或是写书法临的碑帖,都是楷书。只有汉碑是隶书的,到了唐朝以后,也是楷书,魏碑也属于楷书,楷书事实上成为中国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最为广泛的字体。
“过去小学堂是有得写字课的,一个礼拜至少有两节写字课的。我写的字经常被贴到学校走廊里、墙报上的。”此时,早已闻名书坛的顾老眼中泛起一抹光,仿佛是回到了学书法的少年时光。
如今,书法渐渐被国人忘在脑后,顾老很是忧虑“现在的小朋友不写毛笔字了,侪是用电脑,我是感觉到将来书法有断代的危险。”
怎么办?三年前,顾振乐自己拿出人民币十万元,与居住地、长宁区华阳街道合作,发起成立了一个专门扶住楷书教学的基金,开办免费的楷书学习班,只要辖区内的中小学生报名参加,一律免费提供笔墨纸砚,寒暑假还举办书法比赛,对优秀学生予以奖励。
这个基金如今的规模,已经扩充到了六十万。即便如此,顾老的心里还惦念着要给孩子们换上进口储水毛笔,“砚台墨汁带来带去不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年顾老还将嘉定祖宅的宅基地捐出,作陆俨少艺术院。
顾老年轻时在药材公司当文书,常年就写楷书,因单位延聘,64岁上才退休。之后,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一年,又受聘上海科技大学当了十年的书法老师。“当时学生写的论文,字不行,老师侪看不懂。很多学校向高教局写信反映情况。后来就要求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必须要学书法。我就是那个时候去科大教书法的。” 顾老颇为高兴。
尽管写大字已经走过94年,早已诗书画印皆擅,可顾振乐老先生依然钟情于楷书。每届上海楷书大赛举办作品展,顾老都会欣然提笔,送上贺作。前些日子,上世纪中叶海上篆刻名家徐璞生的弟子徐梦嘉登门拜访,请顾老为先生印谱作小传。顾老写的是极费心力的小楷,“我能写,我的手还没有抖”。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