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武敬墓志志盖 陕西考古研究院 摄
人形立俑 陕西考古研究院 摄
驮马俑 冽玮 摄
中新网西安4月8日电 (冽玮 李思默)现代人能想到吗?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生,在宋朝以前却地位低下,与“卜百工之人”同列。宋元时期,大量儒士籍医而仕成为一种趋势。陕西考古研究院新近公布的墓志显示,墓主武敬,出身于儒医世家,碑文透过其家族在不同时代所从事的职业和充任统治阶层的身份变化,折射出金、元时期的政治更迭、社会制度及儒医群体地位的变迁。
“儒医”是自北宋以来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最早明确见载于《宋会要辑稿》,即儒、医兼通者。宋代以前“医者”与“卜百工之人”同列,地位低下,且多与巫术相混杂。
自西汉武帝起历代统治者“独尊儒术”,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均以儒学人才为主,有关科技类人才均被统治集团列入“方技”类,而被视为末流。虽不乏因医而入仕的记载,但大多入仕者均以医者职业为耻。
宋代,社会进步促使医学发展,疫情频繁客观上让医学备受重视,官府从教育行政制度上开始把医学与太学等一视同仁,设置医官,提高了医者的社会地位,兼通儒学和医学的人往往能受到重用。宋代名臣范仲淹提出的“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是这一社会现象的体现。
据墓志记载,武敬“世家京兆之周至”,“高祖以儒医鸣”,祖父、父亲以及两位兄长均为儒医。
该墓志、盖均青石质,近方形,大小相同,均边长43、厚18厘米,志、盖四周均三面粗粝,一面打磨光滑,志盖正书“皇元敕授延安路医学教授故武君志盖”16字,墓志以楷书书写,25行、满行25字,共计665字。
墓志记载,“以道济物,匪儒则医。尺短寸长,畴兼有之。”是对当时儒医精神的一种阐释。
另据墓志所载,武敬作为医学教授,采用“刲臂”即割去臂膀之肉的方式为母治病是对元代社会推崇孝道极端做法的真实反映。
作为“以儒起宗,以医济物”的儒医世家,武氏家族史是宋、金元时期历史变革的缩影,对研究金、元时期的历史和关中地区家族史不无裨益。(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