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调和“变与不变”也是门艺术

2015年04月09日08:49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传统手工艺:调和“变与不变”也是门艺术

  原标题:传统手工艺:调和“变与不变”也是门艺术

  套用一句话:手艺人从未“死去”,他们只是渐渐凋零。

  相信没人会质疑中国传统手工艺历史上的璀璨。如今,国内不少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匠人荒”、名师后继无人等处境,一些“绝活”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沦为消逝的风景。

  据社科院的一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调查,超过80%的手艺人在乡村,只有百分之十几是在城市,而80%中有七成是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原本靠手艺吃饭的这些人,现在面临吃饭问题,不少农村的手艺人“背弃”自己的手艺,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讨生活。

  有人指出:机器打败手艺,是因为手艺不够经济。确实,传统手工艺有着先天不足,如生产效率低、产量小,而且多为非规格化产品,这些导致生产成本普遍较高,缺乏价格优势。

  在廉价方便的批量定制工业品面前,费力耗时的手工生产动摇的不仅是市场,还有不少手艺人那颗坚守本行的心。

  此外,全球化时代,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乡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和打散,当手工艺传承的那种生活形态受到冲击后,它们被边缘化也在所难免。“人死艺亦亡,绝活成绝唱”。“无处安放的手艺”与手艺人的“不务正业”折射的正是工业化时代传统手工艺的艰难生存与转型迷茫。

  但是,必须指出,传统手工艺品创造的更多是价值而不是价格。

  实际上,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一门手艺,还传承着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它们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异质性和多样性色彩,是一个地区、民族的文化表征。在效率和效益上,“纯手工”远比不了现代化的“机器造”,但是它们那种带有温度和更富于独特性的设计是“机器造”比不了的。传统手工艺的卖点就在于靠手艺人的双手来记忆一个时代,传承一种文化,阐释一种情怀。

  但全球化、现代化也更是一个包容与融合的时代,传统手工艺的生机其实也恰恰孕育于这种所谓的现代化危机中。在传统制造业纷纷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思维为传统制造插上翅膀的当下,比传统制造业还“传统”的传统手工艺也应该学会“拥抱”时代变迁,为自己拓展生存空间。

  拥抱变化的市场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当年那些叫得响的老字号无一不是在市场竞争中闯出品牌的。当下,这些传统手工艺也应与时俱进,敢于、善于参与市场竞争,建立和加强品牌管理体系,促进保守的运作方式转型升级,重塑手工艺品的价值。

  “机器造”缺乏创造性、灵活性,制造的更多的是共性,而在这方面,“纯手工”虽然耗时费力,却往往以个性取胜,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许多领域盛行的定制化服务可为传统手工艺提供新的思路,将独创性与定制化结合,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空间。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在N年前还是金科玉律,如今,不少产品获得市场的一大关键就是走品牌化之路,在营销与市场化运作中将“事业”与“产业”结合起来,用品牌赢得市场,让产业做大做强。这值得手艺人借鉴。解决了“吃饭问题”,手干起活来才更有劲,脑子也更活跃。

  再者,必须破除的一大思维误区是,手艺活绝不意味着只能依靠手,“纯手工”如今更多地意味着手工为主,机器为辅,融合新技术提炼新工艺,扬长补短、取长补短。

  机器是人的一种延伸,它克服了人的局限性,扩大了人体的功能。因此,在不危及产品“手工性”特质的前提下,保持传统的同时可以兼顾效率的提高。让不少国人趋之若鹜的日本手工内胆电饭锅就是这种融合的体现。

  “世界再吵杂,匠人的内心绝对是安静安定的。面对大自然赠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李宗盛在《致匠心》中唤起了对工匠精神的敬佩。不得不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手艺人也应常常问自己:我内心安静么?坚守值得吗?干一行,首先得热爱。

  现代化并不是一个陷阱。对于传统手工艺和手艺人来说,面对时代与市场的变化,调和“变与不变”的能力也是门艺术。这种艺术体现在,既能传承好传统文化元素和核心技艺,也能巧妙地植入现代元素和生活气息,在坚持独创性、艺术性的同时,提升实用性,将“事业”与“产业”的价值最大化,在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

(来源:工人日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4.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5. 人民网评:要始终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