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平凡的世界》的不足成就了它

2015年04月10日10:30  来源:长江日报
 
原标题: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平凡的世界》的不足成就了它

陈晓明在讲课 万建辉 摄

  记者万建辉

  昨日,著名文学评论家、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来到华中科技大学驻校讲学。他思维敏捷,言语手势极具学者风范,为学子们解答当下热门文学话题,主要评点了两位作家:阿来与路遥。

  《尘埃落定》视点高明

  陈晓明说,阿来尽管是中专师范生学历,读的书却极多,能量极强。写作《尘埃落定》时,他找到了几个好的视点。

  首先,他找到了“土司制度的终结”这个独特历史视点,用一种历史的荒诞性来表现历史的悲壮性。他本人对这种制度终结有巨大的痛楚感和虚无感。其写作成功绕过政治评判,让读者感到这种历史终结不能简单用进步与落后、传统与现代的标准来衡量。

  阿来第二个高明之处是用傻子的视点,讲述了普通人在生活中看不到的社会生活,通过心理透视,洞悉宿命,看清历史真相。区别于中国文学现当代时期绝对真理、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他成功降低了叙述的视角,通过一个傻子的叙述,实现了以平和、诚实的姿态与读者对话,亲切可感。

  阿来还通过藏地视点,凸显藏地宗教、文化的神秘感、奇观性,满足了读者对藏族的好奇心。如他写了一大群极具生命力又野性十足的藏族女性,尽管这些人物多是出自想象,但实现了文学除表现“生活的无限可能”外,还能表现“生活的不可能”的功能。

  阿来新作《瞻对》的现实关怀是否会减弱文学性?陈晓明说,《瞻对》是纪实文学作品,阿来做了大量历史档案的案头工作,写藏区土司制度内外交织的矛盾,藏民与土司上层,与清军、国民党军队的关系,对思考今天的民族关系有积极意义。作品是历史大散文,叙述饱满,人物鲜明,这些不会冲淡它的文学性。

  《平凡的世界》呼应了读者的精神需求

  《平凡的世界》出版20年后为什么还受关注?陈晓明说,《平凡的世界》打上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人物“高大全”,重视精神的激励作用。这其实是当时文学界想改变的写作模式,但就是它的不足成就了它。

  陈晓明认为,《平凡的世界》主人公追求道德完美,成就自我,具有精神力量,适应了底层青年的奋斗想象,尽管它只是一种安慰,一个白日梦。从50后到70后,对《平凡的世界》里的那种力量都有强大精神需求,需要通过这部作品得到投射、释放,因而使作品在长时间拥有广泛读者;今天的一些80后、90后也有类似精神需求。

  除此之外,《平凡的世界》还有其他优点:故事讲得好,人物命运安排非常生动抓人。

(来源:长江日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4.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5. 人民网评:要始终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