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非遗”进校园 技艺永传承

2015年04月15日12:04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安徽“非遗”进校园 技艺永传承

  中新网界首4月15日电 题:安徽“非遗”进校园技艺永传承

  作者成展鹏赵强

  “有个老汉门口坐,看年纪不过七十七,这老汉门口正喝茶~。”还未走进安徽阜阳科技工程学校的教室,就听见浑厚有力的界首渔鼓。这是“非遗”传承人苗清臣正在教孩子们说唱渔鼓戏。

  苗清臣出生界首市任寨乡苗湖村,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界首书会”的所在地,苗清臣的曾重祖父苗本林是书会创始人。1943年,苗清臣出生时,这里集聚了很多曲艺表演的民间艺人,坠子、渔鼓、大鼓、琴书等都是这些艺人擅长的曲艺表演,苗清臣从小耳濡目染,渐渐有了浓厚的兴趣。

  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当时界首县曲艺队一个小组的成员之一,苗清臣经常活跃乡间地头、集市书会,自编自唱一些渔鼓曲目,丰富的舞台经验,让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受到群众喜爱,从此渐渐有了名气。

  如今,古稀之年的苗清臣仍为界首渔鼓传承发展不停奔波,致力于宣传推广渔鼓艺术,培养新人,传承技艺。

  17岁的程子伟刚学渔鼓不足半年。他说自己从小就酷爱说唱,虽有些腼腆,但唱起渔鼓一点也不怯场。跟着老师苗清臣在学校专门开设的教室里一遍一遍的练习唱腔和击打乐器。

  他对记者说:“看着老师一把年纪还在卖力的教自己渔鼓,我决定一定要把界首渔鼓练好、唱好。”

  为把界首渔鼓更好地传承弘扬,苗清臣从1986年至今,自编教材,自任教员,相继举办近30期界首渔鼓培训班,成立了界首渔鼓曲艺队,他的徒弟遍布河南、山东、阜阳、亳州等省市。

  在渔鼓教室对面的另外两间教室里,一个教室有40多名学生埋头学做剪纸。另外一个教室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京胜在教学生们学习界首彩陶制作工艺。

  据记者了解,2011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有关“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规定,现代化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具有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义务。这就把对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定性为全民职责。

  该校校长闫锋介绍,目前学校已经根据这一规定,开设了多门国家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任教,吸引了很多学生来学习。

  闫锋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有利于增进青少年对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和生命精神的积淀,当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接触这些有些的文化时,会被它们丰富的形式,杰出的成就及意义非凡的内在价值所震动,增强他们的探索和学习欲望,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曾表示,“非遗”保护的理想初衷即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及重建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崇高追求,决定了只有在青年人的心灵里播下非遗保护的良好种子,建构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才是保护非遗最为深刻和有效的绝佳办法。“非遗”进校园,因而既是现实的手段,也是长远的打算;既是非遗保护即文化传承的必须,也是教育改革即人才培养的必然。(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4.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5. 人民网评:要始终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