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几天前看到20卷本的《海明威全集》,读者侯女士才知道自己上了当。侯女士手上也有一套《海明威全集》,分AB两卷,汇集了《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4部作品。两年了,侯女士一直以为海明威就写过这4部作品。直到新版《海明威全集》问世,看到海明威还写过诗歌、新闻、书信,侯女士陡然生出一种被“全集”玩弄的感觉。
现在,作者和出版机构尤其热衷推出各种“全集”。当当网上在售的名为“全集”的图书有7.4万种之多。不仅皇皇巨著敢叫“全集”,像AB卷的《海明威全集》统共两本书,也敢叫“全集”。“全集”俨然成为一种时髦。但细细一看,就发现问题很严重。暂不说那个已经沦为笑话的《海明威全集》,即便是皇皇44卷、定价高达2680元的《胡适全集》,也被指砍删文章无数,愧称“全集”。
据记者观察,“全集”不全,是目前市面上不少“全集”的通病。《米芾全集》《吴晗全集》《林徽因全集》等书都曾被指“‘全集’不全”。难怪有读者笑言,现在的“全集”,就像放在做过手脚的磅秤上称量的鲜肉,是怎么称都会缺斤少两的。在现在的情形下,买到一套齐全完整、货真价实的“全集”足以让人欣喜若狂。
既然所收作品不全,那作者和出版社为何还如此热衷于起“全集”之名?应该说,有一种情况是出版社无意之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12卷本的《张爱玲全集》,但随着此后几年又有大量张爱玲佚作被发现整理出来,他们后来又出了2012年修订版的《张爱玲全集》,增补了一些佚作,算是拾遗补漏。可以想见,随着张爱玲佚作进一步被发掘,这个“全集”还会扩容。这是一种严肃的学术进程,是正常的“全集”编纂方式。
但让人担忧的是另一种情况。有的作者出版机构明知“全集”不全,却还偏要坚持叫“全集”。像只收录了4部小说的《海明威全集》,编辑当然知道海明威写的不只4部小说,却竟然仍很淡定地取名《海明威全集》。记者也知道有一些知名作家,已经出了好几套个人“全集”了,每一次都摆出要封笔的架势,但随后又“破例”开写,集了一些新作后,又推出新的“全集”。这就很让人纳闷:这些名家出第一套“全集”的时候,难道不知道自己还会写下去吗?
资深出版人李德明表示,叫“全集”的好处是很明显的,这既能够增加图书的所谓“厚重感”,又能迎合读者想将名家作品“一网打尽”的心态。“说到底,‘全集’是一个很好的营销噱头。可以增加图书的销量”。但问题是,如果为了提高销量,而真的花大力气编出一套名副其实的“全集”,那也无可厚非,但现在很多出版机构根本没有编纂“全集”的实力,拼凑一些作品,明知缺斤少两,还以“全集”称之,忽悠读者。这就是一种不道德行为。“不完整的‘全集’,会让读者误以为那不完整就是作者作品的全貌,这玷污了作者的创作,也玷污了读者的信任。” 郦亮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