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清代满族饮食风俗:皇太极爱吃软烂猪肉

2015年04月21日11:13  来源:沈阳日报
 
原标题:专家谈清代满族饮食风俗:皇太极爱吃软烂猪肉

  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理向记者介绍说,由于满族的饮食风俗带有浓厚的北方特色,而且在他们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形成了色味丰富、独具特色的满族饮食文化。即使定都沈阳,住进入了皇宫里,仍有很多方面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习惯。

  满族人非常喜欢吃猪肉

  李理通过研究发现,满族人非常喜欢吃肉,其中更爱吃猪肉。每逢年节及喜庆日子都要杀猪,合家或亲朋好友聚集一堂共食。

  清入关以前,宫廷宴席还非常简单。据《满文老档》记载:“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菜肴,一般是火锅配以炖肉,猪肉、牛羊肉加以兽肉。努尔哈赤出席的国宴,也不过设十几桌、几十桌,吃的也是猪、牛、羊,以及其他兽肉,他也和大家围拢一起,席地而餐,用解食刀割肉为食。清入关后,这种情景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李理说,由于清初档案资料稀缺,目前还没有找到有关皇家菜谱的详细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向汉族学习,清皇宫也开始出现了各种炒菜。那时,吃肉对皇家来说也一顿传统美味,厨房将猪肉用清水煮熟后,分成白肉、血肠、猪头、肠、心、肝、肺等分别装盘,不配任何蔬菜,蘸上作料吃。皇太极也喜欢这么吃,他还从猪大骨上剔下来的软烂猪肉,蘸以作料下酒,与大臣同乐。

  清宫里的饽饽品种达十多样

  努尔哈赤、皇太极在沈阳期间,饮食文化在注重向汉族学习的同时发生了变化。在菜品上,出现了各类的应时炒菜、炖菜。面食上,将过去的炒面为主,改成蒸煮为主,并制成各种饽饽,其中有包馅的,也有不包馅的,如年糕、豆包、年火勺、豆面卷子、苏叶饼、沙琪玛等。

  其中,豆面卷子就是用黄黏米碾成面,蒸熟后裹以炒熟的豆面,擀成卷切块即成。因为滚上了熟干豆面,所以我们今天又把它称为“驴打滚”。苏叶饼,也叫苏叶饽饽。使用黄米面做小饼,内装豆馅,揉成团状,外裹紫菜叶,然后蒸熟而食。具有苏叶的芬芳清爽味道。

  沙琪玛很多人都吃过,它来自满语音译,意为“金丝糕”。也有传说是在清太祖时,以擅制此糕的大将军名字命名。制作沙琪玛用鸡蛋、油脂和面粉,细切后油炸,再用饴糖、蜂蜜、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等搅拌沁透,甜脆可口,为待客佳品。清朝入关之后,沈阳制作的沙琪玛,还年年送往京城呢。 本报记者 陈凤军

(来源:沈阳日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4.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5. 黄坤明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