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人的离去,迅速占据各大网络报端头条,并不稀奇。但舆论纷纷中,对其本身乃至从事职业的评价两极分化,却不常见。汪国真是为一例,“汪国真现象”值得思考。
汪国真算得上是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符号。“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些诗句曾风靡一时,记录着两三代人的青春,而争议也从未停止。有人不吝其辞,赞其直白流畅的话风、励志向上的气息,认为这是真正的诗歌、人民的诗歌。有人则嗤之以鼻,指责这样的文字在诗歌本体艺术、情感和深度上与经典诗歌差距很大,只不过是“押韵的散文”、“格言式的快餐”。
诚然,诗歌是一门高雅艺术。但是不是文字浅显了,意蕴就肤浅了,登不得大雅之堂了?恐不见得。相传,唐朝白居易每每作诗必求“老妪能解”,文字之通俗浅近可见一斑,但大概没人会质疑《卖炭翁》《琵琶行》的艺术成就。文学艺术固然高于生活,生命力却源于生活。尤其是诗歌,被称为文化大家族的小精灵,重在以无形力量一击即中穿透心扉。倘若一篇诗作,能迅速让大众同频共振,为其拨开生活的迷雾,赋予向上的力量,文字直白还是华丽就没那么重要了,反而是褪尽浮华的诗句,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文学艺术该当如何,为谁而作?今天,包括诗歌在内许多传统艺术形式,与社会生活渐行渐远,难以激起时代大潮中的精神浪花,正是因为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有所偏差。一些创作者囿于业内小圈圈,追求形式、刻意求异,却太不在意生活的真实,无法融入大众世界。作品犹如无根浮萍,大家看不懂,还谈何共鸣,谈何影响力?而有些创作者,虽得一时之热捧,实质是迎合颓废心态无病呻吟,无半分正能量,最终也如昙花一现。
“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不被人民承认你就什么都不是”,汪国真曾这样回应争议,一如他的诗作,浅近直白直击痛点。放飞艺术想象的翅膀,脚踩坚实的大地,将大众的喜怒哀乐倾注于笔端,将奋斗人生描摹于纸面,这样的作品才不会丧失生命力,这样的创作者永远不怕没有追随者。田闻之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