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艺)在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时,电影《生死恨》被确认为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10年后的2015年,正值该片诞生66周年之际,上海电影博物馆于昨日下午为这部极具历史意义的影片举行了一场别具一格的纪念会,特邀上海电影界、京剧界、学术界的专家及关注影片《生死恨》的有关人士参加,共同探讨费穆的导演艺术和梅派京剧艺术。
纪念会在浓重的怀旧气氛中开始,屏幕上放映着专门制作的关于《生死恨》的视频,主席台旁陈列着京剧《生死恨》中所用的道具“纺车”和梅兰芳所扮角色穿的“富贵衣”,李健按梅兰芳在《生死恨》中的扮相化妆,并穿上角色“韩玉娘”的戏服,演唱《生死恨》片段,此唱词是费穆当年专为此片所写。与会者的思绪立刻被引到当时,心中顿起对创作中国第一部彩色京剧电影的艺术家的崇敬之情。
著名导演费穆和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是中国电影界和京剧界的两位代表人物。上世纪40年代末,他们在制片人吴性栽、彩色技术指导颜鹤鸣的支持下,勇于实验,把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极具高度的京剧《生死恨》拍成彩色影片并公映,为中国彩色电影的起步与发展起到了先锋作用。梅兰芳先生曾在他撰写的《我的电影生活》一书中写到:“参加摄制《生死恨》彩色影片的全体创作和工作人员,他们所付出的劳动是有价值的,因为对舞台艺术进入彩色电影方面的工作,他们是打了先锋,作了大胆的带有冒险性的尝试,因而值得加以记述。”
《生死恨》的电影剧本将齐如山原著的36场戏精简为19场,结局由团圆改为死别,梅兰芳塑造的韩玉娘在美学上有了提高。为了强调色彩效果,在灯光、布景、化妆、服装等方面都作了革新。1949年3月18日,《生死恨》在上海皇后大戏院试映,23日起分别在大光明、皇后、黄金三大戏院正式公映,“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的大标题在电影海报、广告及各报刊杂志上非常醒目,吸引了大批观众前往观看,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66年前的上海诞生了《生死恨》这部我国最早的彩色影片,66年后相关电影人和学者又聚集在上海城市文化新地标——上海电影博物馆,是《生死恨》这部伟大电影的魅力,也是上海电影博物馆始终致力于保存和发扬中国特别是上海本地的电影文化的必然结果。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