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创始人周源:“这个过程像在沙漠中建造绿洲”

2015年05月06日08:34  
 
原标题:知乎创始人周源:“这个过程像在沙漠中建造绿洲”

  原标题:知乎创始人周源: “这个过程像在沙漠中建造绿洲”

  “好问则裕方能不殆不惘,非如此必沦惑者也。”

  “自用为小尚需群策群智,正要问尔等可知乎?”

  这是记者不久前拜访知乎设在北京768创意园的办公室时看到的一副对联,源自《尚书》中“好问则裕,自用为小”一句,是传说中的著名“理性文艺男”马伯庸在农历羊年前夕为知乎专门写的,同样身为“理性文艺男”的知乎创始人周源将它贴在了知乎办公区大门外,看起来毫无违和感。

  曾做过3年记者

  从东南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之后,骨子里充满不安分细胞的周源在上海先是按部就班地做着程序员,之后转型做了3年科技记者,再后来在北京做Meta搜索的创业尝试——直到将一个叫做“知乎”的问答社区做得有点风生水起,这位1980年出生的“极客男”才发现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这段经历他以一篇《知乎为什么》已经做了一番详细的动情讲述。

  今年3月下旬,一贯低调的周源突然正式对外宣布知乎的最新数据:自2013年上半年开放至今,知乎的注册用户数从40万暴增至1700万,月独立用户访问量8800万,全站累计产生横跨十多万个话题领域的350万个问题。

  周源称,在2013年6月到2014年7月的14个月期间,在知乎页面的回答型用户逐月留存率在80%以上——如果把周期拉长到36个月,数据基本也与之相当。对一家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来说,这样的数据看上去相当给力。

  现在,知乎上不但有众多相关行业从业者以及事件当事人喜欢在新闻出现后很快撰写出针对这些新鲜事的全面解读和一手资料,而且至今李开复、王小川、王兴等“大V”依然是知乎问答的活跃用户。

  创业初期如何聚集高质量用户

  周源称,在初步有了做这样一个“问答社区”的雏形想法时,团队一面做产品一面为其想名字,甚至为了取个“超凡脱俗”点儿的名字,大家在两个月里每天都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前后注册了几十个域名,想了上百个名字。

  最后之所以取名“知乎”,“是为了能够传递给用户一些与众不同的信息,让人立刻感觉到这个产品与其他产品不一样”。

  知乎从2010年12月19日开始运转,其间用户内测40多天,2011年1月26日上线。2011年3月,知乎宣布获得创新工场天使轮投资。

  “这个过程就像在沙漠里建造绿洲”。周源表示,在刚刚做知乎这个社区的时候,曾非常担心人气不足。

  毕竟无论做怎样一家社区,人气是决定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那么,知乎又是如何从0到1地聚集人气呢?

  “最开始,我们从自己的圈子里邀请那些最具有分享精神和专业知识的朋友加入知乎,先给每位测试用户写一封介绍邮件,然后再发送注册邀请(知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在使用邀请注册制),等他们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再收集用户反馈。绿洲在沙漠里不干涸的唯一方法,就是面积要足够大。如何做到足够大?知乎必须保证最初的水源不会轻易就蒸发掉。”

  周源解释称,其实人们通常以为的那些忙到只会埋头工作的人,往往是最愿意花大量时间表达自己想法的人。而最初的用户,以国内IT、互联网创投圈的精英人士为主。其中创业者的比例较大——创业者的问题特别多又特别广泛,很自然地就会把很多东西串联在一起。

  据说,最初经历了几十天蛰伏后,知乎已经有了200多位用户,首批绿洲建造者中既有像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这样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也有一批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在各自专业领域相当优秀的开拓者。据说,在知乎上线后的前40天,他们就创造了8000个问题和2万个回答。

  但是,如何做到让“最初的水源不轻易蒸发掉”,即如何保证用户——“充满能量的知识野蛮人”——的黏性?此外,如果不扩张规模,产品很容易面临同质化的问题;而如果扩大规模,随着所谓非精英群体的涌入,原有的社区氛围必然会受到冲击。这是知乎无法回避且首先要面对的一道难关,自然是知乎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

  (据网易科技)

(来源:中国民航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3.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