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67岁民间考古学者瘫痪在家 忧心6万册藏书未来

2015年05月06日09:42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泉州67岁民间考古学者瘫痪在家 忧心6万册藏书未来

  中新社泉州5月6日电 题:泉州民间考古者“难忘乡愁”

  作者 廖静

  锡兰王子在泉州的墓碑、“海峡人”头骨化石……这些中国重大“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发现,都与福建泉州67岁的考古工作者刘志成分不开。

  最近,记者来到被当地民众称为“考古斗士”的刘志成家,这幢古厝,就是他的考古“战场”。一踏入房间,满屋子的书与笔记,几乎没有落脚处。

  “除了我对泉州各地人物、墓志铭、古物等的记载,还有自己的考古心得。”刘志成告诉记者,屋内角落里大量堆放着的,是化石、骨头、砖石及器皿。“虽然大部分都不知名,或者说已经随着历史而逝去,但它们确实存在于这片土地。”

  年纪渐长的刘志成用考古书写出了他对这片土地难忘的乡愁。1976年,刘志成被借调到原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协助文物普查,正式踏上了考古之路。2年后,又借调到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考古。直到1999年,50岁的刘志成才转为正式职员。

  虽然长期充当考古“临时工”,可这并不影响刘志成对考古的追求。在考古成痴的刘志成眼里,一张布满文字的纸,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甚至是一个上了年代的器皿,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1976年11月,刘志成还是一个小伙子,在他眼里,与其说对考古的热情,不如说是对生活的热爱。那一年,他的考古处女作《从屈斗宫瓷铭看劳动人民创造文字》发表,成为发现记载厦门开发史的许氏陈夫人墓志铭的第一人。

  此后,接二连三的考古成果降临,1996年12月6日,在东岳山世家坑,刘志成发现锡兰王子在泉州的墓碑史迹,引起海内外关注;1998年1月,他在石狮发现“海峡人”头骨化石,为证明台湾海峡远古时期连成一体提供了实物佐证。

  刘志成坦言,他本身爱好历史文化研究、文物考古和田野调查,在泉州、厦门等地许多街巷、山川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我半路出家,许多东西都要靠着自己慢慢摸索,查阅古籍、跑现场,不厌其烦地重复。”

  比起专家,刘志成更喜欢被叫做“学者”,因为他总说,考古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这位无师自通的考古专家,更是泉州古文化的守护者。

  如今的刘志成已经瘫痪在家,可是依旧不忘自己的考古。他对考古路上的新鲜事娓娓道来,“就算是我瘫痪了,但是我的考古事业还是要继续下去。”眼看着家中6万册和考古有关的图书正慢慢被白蚁蛀蚀,他不能让这些书籍和自己的未来一样未卜。刘志成希望找到志愿者,帮他清理并管理书籍;右手已无法执笔的他,还想写几篇关于考古的论文,由他口述,志愿者当记录员。如今,已有不少当地高校的义工慕名来到刘志成的考古室,帮忙把珍贵的考古资料录入电脑。(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3.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