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谈到,当天舞台的大屏幕出现了一点问题,可能是布线的原因,有观众进场的时候钩到视频线,所以导致背景稍微有点错位,结果后台就乱成一团,所有的人在努力修复、忙碌。“当时觉得很无助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张莹表示这是一个很小的小插曲,但通过这件事情,她更加领悟到在舞台上的视觉方面,真的是不可以有一点差错的,即便有很多观众没有看出来,但是自己非常清楚发生了什么。
在此后的三场演出,张莹用了“非常完美”来形容,“而且是一场比一场好,观众的叫好声、掌声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热烈。”张莹说。
突破昭君形象 叶锦添打造融合之美
王昭君是中国四大美人经典的形象之一,已被电影电视剧改编了多次。这次被重新搬上舞台,在造型设计新变化和突破备受各方关注。
张莹告诉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这次在形象塑造方面要感谢叶锦添大师。“叶锦添老师在国际的影响力和在艺术界的独特风格,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和崇拜的。尤其是这一次在昭君造型设计上,又不能太当代也不能太传统。在这两者之间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很难的。但是叶大师他做到了。”
“服装上面又非常的当代,国际化,比如用料有一些欧根纱、真丝、纯棉啊,包括用施华洛世奇的一些工艺,以及我们中国传统民间的工艺,比如点蓝、掐丝。”张莹表示,为了呈现最好效果,化妆造型团队花了大量的功力、时间,把这些民间艺术家们找来,进行纯手工打造。
演出制作没有规范 何来创新?
张莹指出,国内演出制作没有规范,所以谈不了创新。尤其是剧院硬件不规范,给制作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一百个剧院有一百个舞台技术指标。她谈到4月16日首演的舞台剧《昭君出塞》,为配合演出效果有一个C型转台的机械设施,转台是他们自己是做,但每到一个剧院,都要把它重新调整,重新找平。
“而且这个C型台在做之前,我们把几乎所有中国能够演的剧院数据指标全部拿过来,有这么厚一本。”张莹做了个手势,”把最高舞台数据指标拿出来,最低数据指标拿出来,找到这个里面平衡来确保我们这个戏能够拿出去演,能够走出去。”
张莹向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表示,她与国外一些团队交流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在规范化基础上,去进行创新,出来的产品是极受观众喜欢的。
最难的是培养市场 习惯要从细节入手
作为极具经验的资深演出界人士,张莹向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讲述了她曾如何在海南这个演出市场空白贫瘠的土壤培育出市场之花。
“2012年我们做了一个‘海口之春旅游艺术节’,这个节可以说史无前例。”张莹回忆,当时的海南不像北上广有保利院线、永乐票务、中远院线等。“在这个干净的小岛上,原来那些模式成型的东西在那都不管用。”
在这样的条件下,张莹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让这个地方的人们喜欢走进剧院,喜欢上看演出,培养一个健康循环的市场出来。张莹开始各方谈合作,跟银行合作,跟主流媒体合作,做了很多宣传和推广的工作。通过一系列活动的策划和影响力,引导大家学习欣赏演出,包括每周培训一些进剧院的注意事项,如穿着服装、什么时候鼓掌等。
“为什么说是史无前例呢,我们当时做了33场演出,涉及到11个国家的国家级精品剧目。”张莹表示通过这些培养,最后“海口之春旅游艺术节”的演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