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出版之难,难在发现
关于出版之“王”的归属原本压根不是一个问题,“内容为王”在很长时期从来就不存有争议,但自打走进市场经济后,觊觎这“王位”者似乎越来越多,啥“渠道”“服务”“现金”等都想要称王,即使不能独占“王位”,也要争个“联合执政”的位置。现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在这样一个开口“互联网思维”闭口“大数据”、“云计算”的环境下,估计欲称出版之王者又会平添些许,啥“技术”、“用户”之类都有得一拼吧?
其实,呆呆地一想,这出版之“王”还是非内容二字莫属,其他众诸侯既争不来也封不得,最多只能算个永远不可能继位的“王储”而已。何为?道理再简单不过了:离开了内容还有所谓出版吗?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也。
现在不少人感慨出版难做,而围绕“难”的抱怨不外乎阅读率下降、数字化冲击、竞争加剧、市场无序之类,这些大体都是客观事实,说得不算错。乍一看,这些个“难”似乎都与出版之“王”无关,再一想,根子还真出自这个“王”——正因为内容出了问题,出版才显出自己的难来。
从本质上说:出版之魅力源自内容,离开了内容出版将不复存在,而内容自然又有优与劣之别、奇与平之分,因此出版魅力之大小与内容之独特深厚精良程度绝对成正比。面对此言,或许立即有人要反诘:不对!市场上不是也有不少内容平平甚至俗不可耐的读物在热卖吗?这不是魅力又是什么?呆人承认诸位看官所言不虚,但呆人恰以为这同样也是内容出了问题才导致出版之难的表现之一。
正是基于对出版之魅力源自内容这样的理解,窃以为从根本上说:出版之难,难在发现。
发现什么?优质的内容和优质的作者。
何谓优质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说,优质的内容一定是个性卓越,但这并不意味着优质的内容没有起码的公共标准。在我看来,这种公共标准至少有如下三条:第一,它是有专业门槛的,无视专业门槛的存在一定不是优质的内容;第二,它是有独特性要求的,这种独特性可以体现为不同方面不同程度,那种跟风随大流者一定不是优质的内容;第三,它是有起码的社会文化担当的,有些内容不能说不专业,甚至也有一定的独特性,但却有悖于社会文化进步底线,这样的内容同样也不是优质的。
优质的内容当然是由优质作者提供。优质作者中的大多数肯定不是十全十美的“高大上”或“白富美”。有的人或许一方面慧眼独具,另一方面或许又不无瑕疵;有的人或许才华横溢,为人则或许怪癖连连;有的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有的人让你取之不甘,有的人让你弃之不舍……
这样的优质内容或这样的优质作者大多不会在自己的面孔上贴上大大的标识,需要慧眼识珠、需要披沙拣金,需要发现,这就是出版之难。发现优质内容和优质作者,需要专业的背景、需要敏感的触角、需要博大的胸襟,这同样也是出版之难。
也正因为出版难在发现,加之发现本身更难,这就决定了出版的业绩从来就不该由出版物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也不应由出版业GDP的高低来评价。发现不了优质的内容与优质的作者,还要硬性填充一定的出版物数量与一定的出版GDP,那在市场上流通着的出版物必然会充斥着许许多多的注水、跟风、重复式读物和平庸读物,如此这般不出现阅读率下降、低层次竞争加剧的现象才是咄咄怪事?这样的出版难做怨不得别人,套一句时髦的话叫做:不作死不会死!
当今世界,出版虽然不是一个大产业,但出版的从业者并不少。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在这不少的出版从业者中,能够称之为出版家者实属凤毛麟角;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人们所记住的这些出版家不是因为他们将产业做得如何如何大,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哪部不朽的作品和哪位杰出的作者。这样的事实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本文论题的合理性:出版之难,难在发现!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