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文学批评正在消失?

2015年05月08日22:01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评论:中国文学批评正在消失?

  中新社上海5月8日电 题:中国文学批评正在消失?

  中新社记者 邹瑞玥

  文学和批评就像两种相依相生的植物,但是在中国文学通过网络看似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学批评已死”的说法却逐渐甚嚣尘上。在8日举行的“上海青年批评家会议”上,著名文学杂志《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便用“夕阳行业”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总集、别集的序跋和注释,历代的诗评、诗话、词话,诗、文、小说、戏曲的评点,文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书目文献的提要等等,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文论。

  “文学创作是自娱自乐,批评却要接地气”。在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扬看来,文学批评通过对作品思想、美学内涵的分析给读者引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唤起进一步关注。所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辉煌时期是重叠的,比如1920、30年代,比如1980年代的黄金时期,像莫言、贾平凹、王安忆、余华等一大批作家都在这个时期出现,持续在文坛活跃了30年。

  在著名评论家陈思和眼里,批评家跟作家是“相互较劲、相互成长”的关系。一个写,一个评,通过不同的方式探讨对人的生存、对社会的看法。莫言这一代作家有着较长的创作生命和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与这一代批评家的不断关注和解读密不可分。

  然而这一代批评家的强势也构成了某种“遮蔽”。五十年代出生的批评家,与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很难形成共鸣。“我们找不出他们自己的风格,因为我们是以前面成功作家的风格来衡量青年作家的风格,总觉得他们还没有成熟。”陈思和认为,一个时期审美观念的改变,不适宜“旧瓶装新酒”,必须改变青年文学批评“青黄不接”的局面,需要一些不被时代主流风格遮蔽的声音,关注、扶持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创作,才能让一代青年作家尽早地跳出来。

  陈思和认为,现在较多受关注的80后作家张悦然、笛安等人,他们的写作方式没有远离上一代的主流审美。近年来一些青年作家正为中国小说带来新的可能性,他们没有原有的文学经验那些包袱,他们的价值期待着青年批评家去发现,构建属于当下一代的批评话语。

  据了解,许多年轻的批评家比起上一代有着更好的英语和古典文学基础。但是在当下价值观多元、商业娱乐繁盛的时代,批评家同样面临生活的难题和人性的迷乱。青年批评家更愿意关注成熟的作家。青年批评家大都在高校和文学研究机构供职,需要发论文才能评职称。由于同时代文学批评被认为不入流。因此像80年代那样,批评家和作家同呼吸的创作状况明显减弱了。

  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认为,中国的文学评论从90年代以后,越来越变成在学院里封闭运行的一门体制化学术,它被充分纳入学术体制,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跟现在的文学现实,跟当下作家的创作对话。因而很多批评家对现在的文学没什么兴趣,作家与批评家之间思想的碰撞和张力消失了。(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3.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