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山西日报记者 王荔)5月6日至8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山西陶寺、周家庄遗址现场研讨会在运城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陕西、四川、浙江、河南、山西等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的国内最顶级的专家学者约50余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在对襄汾陶寺遗址、绛县周家庄遗址发掘现场和近年来各自出土的文物进行实地考察后,围绕两大遗址的重要发现成果,与会专家通过发掘成果汇报、现场提问、讨论交流、集体总结的方式召开学术研讨会,进一步论证晋南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位于汾河东岸、塔尔山西麓的襄汾县陶寺遗址,总面积300万平方米,拥有大中小面积不等的三座城址。因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木器特别是彩绘龙盘、黿鼓、特磬、写有文字的彩绘陶壶、土鼓等重量级文物而引起世人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经30余年的田野考古工作,该遗址及其周围先后发现了超大型聚落群、超大型墓葬、观象台、宫城和大型夯土基址等重要发现,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5月6日,与会考古专家重点对陶寺遗址最新发掘的宫城城墙及其遗迹现象进行考察。据专家研究,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生产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周家庄遗址位于绛县横水镇的周家庄、崔村等村落之间,总面积约400余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史前遗址之一。2007年以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连年利用春秋两季展开科学的田野发掘,目前已经取得较为丰厚的成果。据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戴向明介绍,周家庄遗址的发掘,首次在运城盆地确认了一处特大型龙山时期遗址,并发现了巨型环壕这种大型的公共工程,这为确立该遗址中心聚落的地位提供了重要依据。周家庄聚落环壕内,发现了一处集中的房屋和大型墓地,且不同区域存在多处居址;墓地中墓葬成组分布,成人土坑墓与儿童瓮棺葬共存,中间有集中的瓮棺葬区。墓葬规模和结构不同,反映了一般社会成员中的身份差异。
据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合作、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科研项目。继一、二、三期工作之后,目前已进入第四期工作阶段。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