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作生活化渐成趋势 专家:有助于全民阅读

2015年05月18日17:16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诗歌写作生活化渐成趋势 专家:有助于全民阅读

  中新网5月18日电 吴重生的诗歌作品朗诵会暨研讨会5月17日在鲁迅文学院举行。与会领导和专家纷纷肯定了诗人吴重生所倡导和践行的“一日一诗”活动等凸显诗歌写作生活化的方式,以及这类方式对于提升全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写诗生活化的现象有助于“全民阅读”的国家战略的顺利实现。

  本次活动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中国作协《诗刊》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主办,“为你读诗”客户端独家协办。来自全国各地文学、出版、新闻界的200多名知名人士以诗的名义相聚。

  据了解,吴重生的践行的“一日一诗”最早在一些微信群,目的是以诗言志,激励青年人才创业成才。后来,就坚持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一日一诗”。最近,他将其中优秀的作品结集成《你是一束年轻的光》正式出版。此次活动所涉及的是吴重生所践行的“一日一诗”中的作品。

  主办方之一的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认为,吴重生作为一名媒体人,他以敏捷的思维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写下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稿子,也写了大量有独特韵味的诗句,获得了业界好评。他坚持“一日一诗”,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从浙江浦江、乌江、钱塘江到首都的人生题目,他把风雨征程中的喜忧、感悟定格在文字里、诗歌中,这里充满了情系职业、讴歌生活的满满正能量。

  协办方“为你读诗”客户端总编辑项建新则指出,吴重生给了他一个很大的惊喜,就是吴重生的诗歌是适合诵读的。“为你读诗”客户端自创立以来,一直在努力提倡“把声音艺术重新回归诗歌”这件事。因为,诗歌本来就是要用声音来表达的,不能仅仅局限于纸与笔的表现,更不能沦落为看不懂的文字游戏。近年来,他看到了不少优秀的诗人正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吴重生的《浙江人都是海水做的》就是适合诵读的优秀诗歌作品。“只有让声音艺术回归诗歌,诗歌艺术拥抱声音,就能推进整个诗文诵读文化的进步。”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郭运德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在这样没有诗意的时代,作为一个媒体人兼诗人,他从吴重生身上看到一个另类的人生。大家都知道新闻是没有诗意的,新闻是追求客观、真实,而且完全不带自我感情的真实。但诗歌完全是一种感情的、情感的、意念的想象。抒情和写实是一对对立的矛盾。但是吴重生能把一个新闻人做成一个诗人,真是另类的人生。新闻求真,诗求美,把自己凝练的语言、美妙的构思和丰富的审美意向化为诗歌,这是一个新闻人的巨大转折。从这个意义上说,重生既是对现实新闻的逃避,也是对于美的另一种追求。

  郭运德还认为,吴重生的诗歌创作在短短一年中有这么好的成果,这是高负荷、高强度现代生活下对生命本真诗意的追求或者挤压。这种追求和挤压,对现代人来说,在这样一种高强度的,信息全球化的快节奏时代,一个诗人整个人生是自己的,但是诗人真正的诗意是要向生活挤压的,有了这样的精神追求才能把自己从繁杂的、从喧嚣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我很欣赏重生这样的人生状态,他说我是被诗歌追赶着的,只有一种使命感才有对美的发现和追求,才能跳跃自己繁杂的生命状态,走向诗意。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也对吴重生给予较高评价。吉狄马加认为,今天看到很多诗人还在坚持写诗,坚守诗的精神,这本身说明在这样一个比较物化的世界,诗歌对抚慰人的心灵,对更好地建设今天人类的精神生活,诗的作用依然还在,它的魅力不减。另外吉狄马加还提到了的“一日一诗”的做法,他认为吴重生能坚持写诗,尤其是“一日一诗”,是诗人对诗的一种精神坚守。现在写诗的人也不少,在一个人类精神空间被不断物化的时代,坚守写诗也是需要勇气的。这个勇气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他对诗来自骨血的热爱,另一方面他目前的写诗状态是没有任何功力性的,他把写诗变成了他生活的一种方式、生命的一种方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吴思敬对“一日一诗”现象,他认为,吴重生践行的“一日一诗”,诗人用这种方式来警惕现实,表达对现实的关注和诗人的责任,以及诗人对诗的热爱,这是无可非议的。吴思敬还提到了清代诗论家袁枚曾讲过的诗歌“熟与涩”的关系,袁枚说“诗多作则滑,少作则涩”,写的太多容易造成浮滑,但是吴思敬发现吴重生在诗歌的“滑”与“涩”之间把握了很好的分寸。

  “为你读诗”客户端副总编辑、著名诗人潇潇站在同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吴重生的作品有一种非常迎面扑来的生活画面,他的诗歌里处处可以感觉到南方的生活、山水,他把自己在家厨房外的,可能大家都不在意的一个小场景,但是在他的诗里面写的那么巧妙或者生香。他把生活的细节嵌入到诗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本身的生活场景,有这样的画面,就是有色香味,他的诗歌充满了这样的情趣。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评论家张清华指出,吴重生的诗歌写法,包括“一日一诗”的倡导,可以看作是一种“速写式”写作。“一日一诗”是一种比喻,这种强调有它的合理性。至少比我们每天不加思索的、不着痕迹的把时间放走,甚至终日沉湎于日常生活的娱乐,至少每天能够和诗共存片刻,对每个人的思想和人生的升华都是很有好处的。作为一种写作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和大众趣味完全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对接形式。

  张清华同时还提到,诗歌也是一种声音的艺术。中国传统诗歌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声音本位。他说,一个孩子还不识字就可以背诵很多诗,但他的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全方位的启蒙教育已经开始了,教育常常是从诗开始的,最先是通过声音传递的,后来才开始读书、识字。现代以来诗歌更多变成了一种文本,更多变成了一种臆意本位。朗诵会和研讨会相结合的现场为文本的声音本位教育形式的回归重新打开了一种可能性。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评论家霍俊明认为,吴重生的诗歌比较轻缓,更多来自日常的体悟和观感。他认为,诗歌的“轻”不应该是一根羽毛落在雪地上的轻,应该是一棵树枝掉在头发上的“轻”,他觉得应该还是有生命的发现感和对生活的理解。吴重生的“一日一诗”,对于一些诗人虽然不值得提倡,但反过来“一日一诗”在这个时代具有重要性,诗歌一定要能够提高我们自我和每个人精神的能见度,尤其在雾霾时代,诗歌可以很轻松的,也可以很沉重,但诗歌是自己在说话。

  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副局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最后在会上指出,吴重生的诗歌研讨会让他看到一个非常好的走向和未来,诗歌的未来,也是中国人生活的未来。诗歌在文学里面是最高层的,现在都在提倡“全民阅读”,而从读书到读诗是很大的飞跃。他希望诗歌界可以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他还指出,从文革之后,诗歌曾经一度很繁荣,不懂诗的人也处处能感受到诗,即使是一个工厂工人,但是后来很长的时间以来,他感觉到诗歌在远离我们,远离我的生活,现在一年出版图书几十万种,但是诗集不多。他希望出版界能多研究好的文学作品、好的诗集的出版工作。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3.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